立體監管 基金不敢做壞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6日 06:49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 |||||||||
□鄒愚 2月下旬,筆者有幸參加了一場股改對價談判,親眼目睹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遭受基金經理“炮轟”的場面。 這不過是在股改當中眾多基金公司與上市公司討價還價的場景之一。但是,這個場
6年前,也就是2000年,基金行業陷入“基金黑幕”的丑聞當中,基金被指責通過操縱股價,獲取暴利。原來被寄予厚望的基金頓時成為眾矢之的。一時間,整個行業如同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6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基金行業正在走出“基金黑幕”的陰影,努力去完成自己應負的信托責任。有人甚至認為,在當今的金融行業中,基金可能是最為透明的金融機構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改變呢? 可能正如一位基金高管說的,在那個年代,出了黑幕,還能夠生存下去,如果換成今天,哪家公司再爆出這樣的黑幕,馬上就會被市場拋棄,再也活不下去。 一語道破天機,正是市場化的競爭,使得基金公司不敢不做“好人”,因為一旦被市場認定為“壞人”,市場的報復是將殘酷的。 截至2005年年底,我國基金管理公司數量已達到82家,證券投資基金超過220 只,資產總規模維持在5000億份左右。行業格局和五六年前已經大不相同,這么多的競爭者,沒有誰是不可取代的。如果誰胡作非為,以身試法,對不起,市場會讓你出局。 市場化的競爭正是這樣悄然改變了行業的生存狀態,同時也造成了“馬太效應”,形象好,業績好的公司不斷得到認同,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好;形象差,業績不行的公司則將被淘汰。 然而,所謂的競爭和博弈,如果缺少一個合理的監管制度框架,其最后的結果未必就是最優的。促使基金行業逐步走向規范的,除了市場化競爭外,多層次的監管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基金黑幕”之后,證監會加大了對基金的監管力度,包括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風險控制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客觀上使得基金公司沒有太多的空子可鉆。 同時應該看到,媒體和第三方機構的監督也是促使基金業不斷規范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想象一下,如果沒有2000年《財經》雜志對“基金黑幕”的曝光,那么基金行業違反市場道德的行為可能會不斷持續下去,今天的基金公司可能走上一條和券商一樣的道路———不斷地爆出窟窿,然后破產、關閉,最后由所有納稅人為他們買單。正因為有公眾及媒體的監督,使得后來出現的基金為了銷售與券商協議分倉、利益輸送等違反市場道德的行為,在剛剛露出苗頭時候便被及時糾正與遏止。 而第三方機構的業績排名比較,則讓投資人在選擇基金的時候有了一個比較好的參照標準。盡管基金公司也反映排名會造成行業惡性競爭,但是市場對這個標準的認可,使得基金公司盡管頗有怨言,也不得不遵從市場意志。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目前基金業已經非常健康和完善,實際上,基金侵害持有人利益的情況仍然不斷出現。市場的變化使得基金行業的操作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更多的“灰色地帶”,要防止基金業重蹈券商的覆轍,除了放開行業的進入門檻,鼓勵更多的競爭外,還需要依靠監管部門、媒體以及第三方評價機構的“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持續發揮作用。唯有如此,基金業才能走向繁榮。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