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評論 > 正文
 

內外資誰主沉浮起爭議 基金業我們的地盤誰作主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3日 09:45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本報記者 金燁

  內資外資優勢互現 誰主沉浮爭議乍起

  正當QDII即將試點的消息甚囂塵上之時,一場未來基金業誰主沉浮的爭論也在業內悄悄展開。“QDII業務的放開,從長遠來說,將使外資基金公司的競爭優勢得到大幅的提升。
”一位在合資基金擔任高管的資深人士近日向記者表示。而一些內地基金業者則擔心大陸基金業未來會出現類似臺灣的外方壟斷局面。

  同時,有關部門近期也對一些合資基金進行了調研,對一些外方股東越權插手合資公司業務的情況進行了處理。“感覺近來有關部門對外資基金未來的走向越來越關注了。”一位合資基金監察部人員對記者說。

  悲觀者:臺灣地區是前車之鑒

  一些內資基金業者擔心,近年來合資基金無論在公司數量、資產管理規模、投資業績等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增長與進步,一旦進一步對外開放,將會出現在臺灣地區外資利用其強大實力壟斷基金業的情況。

  有資料顯示,臺灣基金業于1998年底全面向外資開放,允許外資建立全資子公司。結果在18個月內,臺灣基金業一半以上客戶資金轉到外方手中,10大基金公司有6家被收購。例如荷蘭銀行吃下光華投信,美商保德信、英商保誠人壽、瑞士銀行分別吃下元富、京華、寶泰等投信公司控制性股權。

  一些業內人士擔心,目前國內合資公司數量已經達到21家,占基金公司總數的2/5,其中不少基金公司在合資談判時便對未來進一步開放后的股權安排達成協議,允許外方到時增持股份并控股,甚至獨資;同時,國內資產管理業務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令外資公司的優勢逐漸顯示出來,特別隨著QFII、QDII業務的開展,以及這些外資巨頭其他業務在大陸的開展,海內外聯動以及基金、保險、銀行等不同業務間的聯動,將使外資金融巨頭在中國內地的業務觸角越伸越長,發展規模越來越大。

  “相對而言,近幾年內資基金公司發展空間有限,2001年后新成立的內資公司大部分生存狀況堪憂,而老公司中也有一些是在靠封閉基金維持規模,而且有一部分正在或者已經走向合資。”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本土基金業前景堪憂。”

  樂觀者:內地市場蛋糕夠大

  針對這些悲觀論調,也有一些業內人士不以為然。一位內資老基金公司總經理表示,“我們就是要做中國基金業的民族品牌。雖然曾和外商談過合資,但最后沒有合資而是合作,因為覺得老外胃口太大。但他們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投資技術確實十分值得學習,所以我們在對外合作方面是不遺余力的,而且事實也證明,與外方開展合作,股權并不是唯一的籌碼。”

  這位內資基金公司掌門人認為,內地基金市場的發展與臺灣市場確實有不少相同之處,因此臺灣地區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教訓,但就此推斷內地市場的發展與臺灣地區會是同樣結果,未免言之過早。“首先臺灣地區與內地市場范圍不同,經濟規模不同,發展階段和潛力更不相同,臺灣地區人口是2300萬,大陸人口有13億。在大陸龐大的市場潛力遠未被挖掘出來時,就討論中國基金業是不是會被外資吞噬,好像還早了點吧。”他說。

  事實上,從近年來基金業的發展來看,內資公司和合資公司至少可以說是互有優勢,不相上下。合資公司在投資理念、內控制度、管理理念等方面確實強于內資公司,而內資公司至少在產品創新、渠道開拓等方面走在合資公司的前面。而且隨著合資基金加入市場競爭,帶動了內資公司觀念、制度等方面的內在變化,基金業整體素質無疑較以往有了更大的提升。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與外商合資的一家老基金公司有關負責人也對記者說:“外方股東剛進來時,我們什么都聽外方的,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確實有經驗,合資以后公司在管理、投資、內控等方面都取得了的進步,但同時我們發現老外很多方面對中國市場不了解,常常拿國外的經驗硬套國內的市場。”他認為,本土經驗與國際經驗的結合才是制勝之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4,9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