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炒股思路買基金 高凈值金牛基金是否還可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8日 08:50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余喆 隨著本報基金金牛獎的出爐,很多投資者準備買點嘉實增長(資訊 凈值 論壇)、易方達策略增長這樣的金牛基金。不過一些投資者發出疑問:嘉實增長的凈值已經1.272元了,買這樣的高凈值基金會不會有風險?
莫以炒股思路買基金 目前投資于基金、特別是股票型基金的投資者很多是從股市上“敗退”下來的,多年的炒股經歷讓他們在投資基金時會有慣性思維:高凈值基金面臨回調風險。 對此,聯合證券基金研究員冶小梅表示,這實際是基金投資者的一個認識誤區。股票存在內在價值有目標價位,股票價格超過公司價值太多自然有回調壓力。股票型基金雖然以股票為投資標的,優秀的基金經理每日的工作就是不斷評估組合中個股的公司價值與市場價格間的關系,及時將高估的個股調出,尋找價值低估的股票買入。 “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基金建立的股票組合就像一個接力跑團隊,凈值就像接力棒在組合中的個股手中傳遞,個股表現好,凈值就高。所以從理論上講,凈值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當然有一種情況下投資者的擔心是合理的:基金持有的股票組合大都處在高估位置,且基金經理近期不準備調整該組合,這種情況下基金凈值會面臨‘回調’風險。” 實際上,基金收益主要來源于三個渠道:利息收入、股利收入和資本利得。基金資產中的現金、銀行存款,以及債券品種投資會產生一定利息收入,基金持有股票會獲得股利收入,但這些對基金單位凈值的貢獻并不大。高凈值的主要來源是較高的資本利得收入,即在股票價格較低時買入,價格較高時賣出,賺取其中差價。在適當時刻調整持有的股票組合是基金經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其能力高低的體現。對于那些為基金凈值增長作出貢獻的個股,一旦估值過高,優秀的基金經理會毫不猶豫地拋出,不會對凈值構成影響。金牛基金的單位凈值普遍較高,截至2月23日,嘉實理財通增長單位凈值為1.272元、易方達策略成長的單位凈值為1.219元,均遠遠高于其他非金牛基金。在這樣優異的凈值表現背后,是基金經理出色的選股和操作能力。正如財富證券的胡琦在一篇文章中分析的,金牛基金“從持股特征上看集中度高,行業分散,從調倉情況分析操作風格果敢,選股能力優異。”我們翻看嘉實增長的歷史投資組合,04年該基金重倉大牛股深赤灣(年內漲幅69.88%)和華海藥業(年內漲幅70.66%),05年則轉向鐵龍物流(漲幅27.78%)和華僑城(漲幅89.69%)。可以說好的選股能力保證了基金凈值的穩定增長,構成了該基金的核心競爭力。 凈值不代表一切 之所以投資者會發出“高凈值基金是否面臨回調風險”的疑問,另一原因在于目前彌漫在基金投資者中的“唯凈值論”。 基金單位凈值對投資者的判斷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基金持有人是按單位凈值進行申購、贖回的,凈值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況且以凈值判斷基金的表現是最直觀、最容易的方式。 但基金單位凈值并非判斷基金財富效應的唯一途徑,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不是最佳途徑。 一方面,基金單位凈值是可以“調控”的,基金公司可以通過分紅將單位凈值調整到較低的水平,同樣也可以拉抬重倉股股價做市值,這也是每年年底經常出現的情況。不明就里的投資者如果只盯著單位凈值的高低,并不能得到對基金表現的正確判斷。 另一方面,基金單位凈值只代表了基金公布凈值以前的歷史成績,其高低并不對未來表現形成保證。如一些在2004年表現優異的基金,在2005年卻折戟沉沙。觀察3屆基金金牛獎得主,投資者既會發現易方達平穩增長、湘財合豐成長(資訊 凈值 論壇)等“三連冠”基金,也會發現一些“曇花一現”者。 一只基金的凈值上漲,既有可能是因為基金經理或投研團隊判斷準確,提前發掘出一些估值偏低的股票,也有可能是基金經理得到一些“消息”,或者碰巧踏準了某波行情。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更應注意考察所選基金的投資風格和基金經理能力,這些才是決定基金“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首要因素,而不應只關注基金凈值的波動情況。 要判斷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能力,投資者最好不要局限于基金的季度或年度表現,而要考察兩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業績,并分析該基金倉位調整情況,看看基金經理是否預判到行情走勢,提前作出調整。另外,可以關注歷史上該基金經理發表的預測性言論,對比大盤后期走勢判斷其是否有預見性。 機會垂青有準備的頭腦,普通投資者雖然無法對基金作出專業、定量的分析,但是在投資前下些功夫也是必要的。投資者不應靜態地看基金凈值的高低來判斷其投資價值。畢竟,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完善和發展,基金投資水平不斷提高,基金凈值必將步步走高,充分體現出其長期投資的價值。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