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基金公司陷生存危機 跨業合資基金尋創新空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2日 09:01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徐國杰 上海報道 “強者恒強、弱者恒弱”,似乎正在成為當前基金業的鮮明寫照。據權威基金評級機構統計顯示,截至2005年底,去年排名前10位的股票型基金平均回報率為9.19%,后10名則為負的3.36%,基金業績出現明顯分化。而2005年基金四季報也顯示,前10大基金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占基金資產總規模的70%左右,市場的集中度益加明顯,一些資產管理規模偏小的基
外資巨擘不畏低迷現狀 業內人士認為,對客戶、渠道的激烈競爭,使得基金業的兩極分化日益加劇,去年以來成立的基金公司屈指可數,但這在一些外資眼里卻恰好成了趁勢進入的機會。2005年以來,瑞士信貸、英國施羅德、美國信安等國際金融巨頭紛紛聯姻中國的商業銀行,發起設立銀行系合資基金,英國保誠、匯豐等外資巨擘也都將各自的亞洲金融版圖從香港等地延伸至內地。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已占基金公司總數的約一半。 與前期不同的是,近年來合資基金外方多為國際知名的金融集團,基金成為這些金融集團在中國發展業務的一個重要領域。這其中,英國保誠集團和中信集團再度攜手合資成立的信誠基金最為引人關注,這是兩大金融巨頭繼成功運作信誠人壽后的再度攜手,打造出目前唯一合資金融跨業品牌。 對于目前內地基金發行困難的現象,英國保誠集團基金管理業務亞洲區董事、執行總裁孫逸杰(AjaySrinivasan)表示,這是任何新興市場在發展初期都必須經歷的一個投資者觀念的轉變過程,并不會動搖信誠基金的信心。他認為任何行業都會有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基金業也不例外,最終生存下來的基金公司將是綜合實力最強的。他表示,保誠集團非?春肁股的投資機會。當前,A股市場估值水平非常具有吸引力,而股權分置改革等一系列制度變革更為中國資本市場催生了新的發展機遇。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發展的信心,保誠集團還將嘗試發展QFII業務。區別于常見的通過自有資金或者機構客戶資金發展QFII的方式,共同基金將是保誠集團開展QFII業務的主流模式。 跨行業帶來產品創新 而這些外資巨頭給新公司帶來的一個優勢是,在產品設計、創新上擁有更大的余地。如日前剛剛開業的匯豐晉信基金,其中方股東為山西信托,基金產品與信托之間是否可以有合作的空間這也是雙方所關心的,而其外方股東匯豐集團則在銀行、保險、資產管理等多個金融領域都有涉足,這為以后基金公司在產品創新和銷售創新上都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又如信誠基金股東英國保誠集團能同時提供壽險和基金業務。作為財富管理業務的兩大支柱,壽險和基金總是緊密相連,在中國內地,同一品牌下的保險與基金兩項業務更有前景廣闊的合作可能,這種保險和基金并駕齊驅的發展態勢為信誠基金產品的創新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以保誠在全球的經驗來看,保險與基金結合的優勢在于,保險公司可以專心于開發和管理傳統保險業務,而把所有涉及投資部分都交給基金公司進行開發設計和資產配置、客戶服務。據透露,信誠人壽與信誠基金未來可能在投連險業務上進行深入的合作,實現保險產品與基金產品的“嫁接”。 投連險在中國發展勢頭迅猛,2005年,中國半數以上的保險公司已推出了投連型或萬能型保險產品,成為保險市場上的“主流”。在不少城市,投連型或萬能型保險已占到保費收入的50%以上,甚至達到80%。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現階段囿于政策法規的限制和具體操作上的一些障礙,短期內基金不可能實現與保險相關業務的交叉銷售。不過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雙方可以共同合作開發投連險產品。 幾乎所有開業的合資基金外方股東都著重表示,中國業務是其亞洲業務發展的引擎之一。中國基金業更是一個充滿機會的行業,現在僅僅是這個行業成長的開始。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