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評論 > 正文
 

國內基金個性需張揚 鴕鳥思維可能使基金業退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1日 08:29 證券時報

  □王棟

  時下有一種說法,認為QFII與國內基金之間不具備多少可比性,原因是QFII公開的信息很少,如果策略性地截取QFII的部分數據來與基金比較,而得出QFII強于國內基金的觀點,則論據不足,“不夠嚴肅”。這種說法,多少有點替基金洗冤的味道。

  西方有一句諺語:魔鬼隱藏在細節里。有時候,一葉可以知秋,管中可以窺豹,這是一種推理。我們不妨截取幾個片斷。2005年第三季度,在鞍鋼新軋(資訊 行情 論壇)股改停牌之前,德意志銀行買入3658.85萬股,花旗銀行則買入1757.93萬股;在此期間,好幾家基金則是明顯減持的。事實上鞍鋼新軋股改則是給流通股東帶來了巨大收益。我們回顧得稍遠一點,典型的如中興通訊(資訊 行情 論壇),這個幾年前因增發H股被基金拋棄的個股,QFII接手后兩年半時間漲幅超過170%。難道這些片斷不能說明一點問題嗎?

  事實上,社保基金、券商、證券投資基金、QFII、保險公司、民間游資等各類資金,是一種“圓桌會議”的關系,相互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誰發言權更大,取決于實力。這種實力,不僅僅是誰的資金大,誰的歷史資格老,而在于誰更有先進的管理體制、強大的研究力量、靈敏有效的風險控制,甚至還包括防止利益輸送和其他道德風險產生的體系。就角色而言,基金、QFII、保險公司都是替人

理財,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投資方向、品種、時機等要素抉擇的自由裁量權,所以投資績效是可以作比較的。

  記得曾經有基金就上市公司的同一項增發,時隔幾月的兩次投票中,就從反對的立場轉到了贊成的立場。此外前兩年里坊間傳得沸沸揚揚的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

封閉式基金向開放式基金“輸血”的傳言,都印證了基金不被信任,具有一定的體制原因。

  數年前,筆者就提出,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就存在一個“灌木叢現象”, 即個體規模普遍偏小、績效欠佳、投資理念、盈利模式和生存方式雷同。其實,這一點到今天也還沒有什么質的變化。把基金和QFII的投資活動細節進行比較,就要求基金必須面對如何從證券市場盈利以回報基金投資人的問題,也要面對基金之間互相競爭、基金和其他機構之間互相競爭的問題。

  怎么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就算已經認識到了目前市場的專業細化、復雜化趨勢,仍然有很多基金在尋找一個已經不可能再度重現市場的統一盈利模式,所以這種習慣思維的結局必然是碰壁。“好友理論”決定這種一擁而上的盈利模式不會總是能夠成功的。

  未來,完成

股權分置改革之后,很有可能QFII將獲得市場進一步認可并進一步實現規模擴張,如果這樣,2006年或許已經是基金業發展的歷史性關頭,基金到了該清醒的時候。個性和特色,將成為基金的生命——這種個性和特色,不是體現在名字上,而是體現在獨特的、不可模仿的盈利模式上。不敢直面比較、積極競爭的“鴕鳥思維”,很可能使本土基金進一步退化。說得嚴重一點,為了使今天的基金業不再重蹈券商業的覆轍,來自外界的比較和鞭策還是相當必要的,但是最終仍是基金主動走向個性化和特色化,才是仍能得以維持市場主導地位的途徑。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5,3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