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評論 > 正文
 

基金兩大派系冰火兩重天 遭遇股市滯脹生不逢時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0日 13:58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基金業為何被指“一片混亂”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劉永剛/北京報道

  2月初,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中國基金業的發行一片混亂。”英國投資公司施羅德亞洲業務負責人葛禮達在接受該報采訪時說,他與中國合資的首家基金公司所管理的資
產,3個月內就流失了近一半,對此,他擺出若無其事的樣子說,“不足為奇”,“奇怪的是,基金的表現越好,贖回的風險就越高。”

  “的確,國內基金發行的混亂已經嚴重阻礙了中國基金業的發展。”2006年2月11日下午,中央財經大學的許建博士在對《中國經濟周刊》談及基金發行的問題時如此回應。

  一直做基金銷售人員的劉燕(化名)剛跳槽到另一家中外合資的基金公司任職,劉燕覺得目前的“東家”比較“正規”,收入也比原來強多了。有著多年基金市場經驗的她慎重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的基金發行有點像看天吃飯,天氣好了,糧食就多,關系通暢了,基金的發行也就上去了。

  事實上,生不逢時,成了不少基金公司發行產品時共同的感慨。

  但是業內人士指出,基金業在去年第一季度發行的“井噴”正在被證明是中國基金業發展史上的一次“冒進”。有跡象顯示,整個基金行業將為此次群體性行為付出沉重代價——由于發行政策的收緊,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可能已經面臨生存壓力。中國基金業已進入分化時代。

  老牌基金與銀行系基金:發行冰火兩重天 

  “基金銷售現在遇到太多的困難,我們感到很無奈。”一家基金公司的負責人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該基金公司上一只股票基金產品初始規模到達十幾個億,而且市場形象和業績都相當不錯,在業內名列前茅。但近期新發行的一只股票基金,規模卻縮水了2/3。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一季度,股票基金的平均首發規模在70多億;去年中期,這個數字回落到20億元;而目前,股票基金的首發已史無前例地跌到3-4億元左右。基金開始為能否達到2億元的成立底線而憂慮。  

  “銀行系基金的成立,對非銀行系的基金銷售渠道造成了巨大沖擊。”正在發行基金的A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在非銀行系基金普遍陷入銷售困局之時,銀行系基金在去年異軍突起,首發規模屢創新高,工銀瑞信首發43億、交銀精選(資訊 凈值 論壇)首發48億、建信恒久首發規模62億。而從7月—12月,非銀行基金首發規模一路走低,銀行系基金卻絲毫不受影響。  

  “銀行基金已不是能發多少,而是想發多少的問題。建信恒久第一天就發行了30個億,62億還是提前結束發行,而其他基金只有靠延長募集期來爭取多發一點。”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一位非銀行系基金人士說,銀行系基金發行,對非銀行系基金有兩大沖擊:一是銀行的一些核心客戶都被納入銀行設立的基金發行計劃中了,其他基金難以得到這些核心客戶的認購;二是銀行的內部政策可能使銀行員工更重視推銷本系統發行的基金。

  但銀行系基金的發行前景也并不樂觀,在基金募集階段,各分行都要去拉客戶,甚至每個員工都要完成指定的銷售額。一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的外方代表坦言,這樣做得的結果是,基金發行的啟動很成功,但由于是靠關系才買的基金,許多客戶出于禮貌在一段時間后就贖回了他們的投資。這似乎不屬于商業問題,而是“面子”問題。    

  從合作伙伴到競爭對手 托管銀行不再“賣力幫忙”

  在銷售屢創新低之時,非銀行系基金對于部分托管行的不滿在迅速升溫。不少基金公司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基金產品要想獲得理想的銷售,必須制定詳實的營銷計劃,并落實到具體網點,甚至具體一線人員,但現在一些托管行對非銀行系基金的發行,完全靠自然銷售。 “在我們基金的發行中銀行幾乎是不作為,沒有指標、無人去推動、甚至無人過問。”B基金的有關人士說。該人士透露,在其發行工作中,有關銀行沒有組織任何宣傳促銷基金的活動,基金公司組織的推介活動銀行也不參加。  

  “更有甚者,我們基金都發行一個月了,向銀行各網點發的宣傳資料還沒有上柜臺,我們花大價錢印的資料被一些銀行網點放在倉庫里堆著,直到我們反復提醒,否則有些銀行網點早就忘了這件事。”上述人士表示。  

  “過去,銀行還能找一些大客戶作為捧場資金,盡管我們也知道這種資金是虛火,起碼這些客戶會會關注你這只基金,一旦你業績做好了,這些客戶還會進來;而現在,連捧場資金銀行也沒興趣找了。”B基金的銷售經理對記者表示。  

  一位基金人士也對此表示不滿:“通過托管收入,托管行獲得了大量的無風險收益,今年上半年,10家托管行獲得近4億的托管收入。另外,銀行在托管過程中還有大量的資金沉淀,同樣產生利潤,但個別銀行并沒有因此而盡自己在基金銷售中的義務。”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只有12家托管銀行,卻有近50家基金管理公司每年發行上百只基金產品,因此這種僧多粥少的格局導致銀行開始有選擇地銷售基金。有的銀行還設置了基金評估系統,導致一些基金管理公司不得不更換主代銷行,有的基金甚至因為找不到代銷機構、排不到檔期而推遲基金的發行。  

  發行受限制的深層原因:基金“大躍進”遭遇股市“滯脹”

  “銀行系的沖擊和銷售渠道的受阻對基金發行的影響只是淺層次的。”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徐剛教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股市的“滯脹”才是限制基金業發行的深層原因。這位被學生稱為“說話不急”的教授在談起資本市場時卻語速飛快。

  “滯脹”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在歐美發達國家出現的一種罕見的經濟現象,亦即經濟發展停滯與嚴重的通貨膨脹并存的“奇怪”組合。有資料顯示,我國股市目前也出現了類似“滯脹”的諸多特點和表現。

  “股市‘滯脹’的典型表現是股票數量的不斷增加與流通市值的停滯甚至持續縮水。”徐剛說。

  中央財經大學的許建博士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01年年底,深滬兩市共有A股上市公司1115家,流通股總股本1235.494億股,流通總市值17362.81億元;4年后的去年年底,兩市A股上市公司家數增加到1312家,流通股總股本1898.09億股,而該日的流通市值則11798.29億元。

  中國股市近幾年發展的“成績單”是股市陣容持續“膨脹”,集中體現在公司家數共計增加了197家、年均擴容近70家,流通股本增加了50%以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事實上,在股票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流通市值卻縮水了近5600億元。他進一步分析說,該金額與1998年6月底兩市流通總市值(約6000億元,含B股)差不多,是2001年到去年上半年兩市融資額3200億元的一倍半。幾年時間里,打一個比喻,可以認為股市“蒸發”掉了近800家上市公司。

  “股市‘滯脹’的另一典型表現是股票的‘短缺’與‘過剩’同時并存。”徐剛說,去年上半年,我國開放式基金完成募集額近1436億多元,是2001年到2004年發行量的總額,加上存量的封閉式和開放式基金,基金總資產約3000億元;然而,據分析,能夠進入基金投資股票池、適合基金投資的股票,不會超過100只,而適合基金投資的股票的市值,估計也就5000億元以內。

  “3000億以上的資金追逐5000億市值的股票,股票的‘短缺’太明顯了。”徐剛說,這也正是為什么監管部門于去去年基金發行“井噴”之后,嚴格控制基金發行規模的真正原因;當基金真正進入“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期時,卻碰到了股市“滯脹”的股票“短缺”的一面。

  借鑒券商規范措施 井噴之后遭遇嚴格監管

  當基金業還在熱衷于如何加大推銷宣傳力度時,監管層卻已開始對基金企業“橫眉冷對”。對于規范是為了基金行業長期、穩健的可持續發展,業內人士表示理解和歡迎;不過,業內也有一種規范是否過度的疑慮。

  “監管與發展永遠是一對矛盾。或許,證券業(券商)的發展,對基金業目前的發展態勢會有所借鑒。”中央財經大學的許建博士說。

  他介紹說,在證券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的1990年代,一直到股市進入單邊下跌趨勢的2001年以前,券商合法的融資渠道主要是定向私募;由于嚴格禁止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券商發展的黃金時期,僅有少量的股票質押貸款作為債務性融資渠道存在。

  因合法融資渠道的狹窄,迫于生存發展的壓力,促使券商開始通過其他非法或灰色渠道以高成本、承諾保底收益等方式募集資金。2001年以后,由于市場的持續下跌,券商在資產管理業務上連連失手;經紀業務傭金的放開和交易的清淡,又使其重要利潤來源的傭金收入大幅縮減,券商從整體上陷入了資金鏈全面斷裂的窘鏡,被迫挪用客戶保證金。

  等到券商可以通過IPO發行上市,以及《證券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已經是2002年年底和2003年8月的事了。而迎來了融資渠道“大開放”的證券行業,早已經是物是人非。

  很顯然,券商在其發展的“黃金”時期,因常規融資渠道的限制,失去了其為“冬天”儲備“棉襖”的寶貴機遇。

  當初對券商經營尤其是融資行為的規范,目的是為了促進證券行業的健康發展。目前的現狀,是說明當初規范有所過度,還是資本市場的“滯脹”同樣限制了證券業的發展?

  “無須回避的是,任何行業的政策,都直接決定了該行業未來發展狀況。基金今天所面臨的政策環境,也必將對我國基金行業的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許建說,因此,前幾年的券商規范措施,給目前基金行業的規范行為提供了一種借鑒,但是在股市“滯脹”的條件下,嚴格的監管仍是理性的選擇。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5,3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