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評論 > 貨幣市場基金 > 正文
 

信用利差助推收益率 貨幣市場基金收益有望提升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8日 08:24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徐國杰 上海報道

  交銀施羅德貨幣基金發行日前剛剛結束,其他銀行系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產品也正在積極準備申報中。

  銀行號貨幣基金的加入一方面對促進融資性商業票據與貨幣基金規模的良性互動提供
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優質短期融資券不斷推出,隨著該券發行規模的擴大,各券種之間會產生較大的信用利差,這是貨幣市場基金獲取高收益的良好機會。

  交銀施羅德貨幣基金經理預計,未來3~5個月利率走勢將平穩上升,而春節前短期品種收益率將提高。從最新數據來看,貨幣基金規模也是有增有減,并未如先前預計的那樣隨著此前市場收益率下調而大幅萎縮。

  信用利差助推收益率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1年期短期融資券的收益率在2.92%附近波動。而發行短期融資券的企業都是信用等級較高的大型國企,其收益率與貨幣市場上其他短期品種間的利差拉得較大,因此短期融資券受到機構特別是

貨幣市場基金的追捧,在前段時間甚至出現單天成交量趕上央行票據的火爆情況。而考慮到目前銀行系統中高達10萬億元左右的企業短期貸款和高達4萬億元左右的居民活期存款,短期融資券的發展潛力巨大,將來肯定會成為貨幣市場基金長期投資的主要對象。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美國貨幣市場中的融資性商業票據與貨幣市場基金的相互促進效應,使得二者規模增長實現良性互動。

  而了解貨幣市場的投資者都知道,銀行間市場是商業銀行的傳統優勢領地,根據統計,我國目前70%的債券存量由商業銀行持有,而短期融資券至少有60%以上由商業銀行持有。隨著發行企業越來越多,在發行初期曾出現的短期融資券發行利率趨同現象目前已有改觀,不同信用等級企業發行的融資券利率逐步分化。尤其在二級市場上,中石化、中國電信等優質企業的融資券已經與其他企業的融資券收益率有明顯差異。這意味著,優質券種未來將成為各投資主體之間爭奪的焦點。

  雖然根據關聯交易的規定,銀行號基金不能投資自己股東發行和承銷的證券,但是銀行在市場上長期積累的良好信用和信息網絡,使得具有商業銀行背景的銀行號貨幣市場基金在交易方面分享股東信用,信息來源渠道更廣,對市場變化更加敏感,理解更深入。各家銀行也在紛紛擠入這一行列,如交通銀行日前正式推出了短期融資券承銷業務,這是其擴大中間業務、優化收入結構、實施戰略轉型的重大舉措。而這也將使銀行號貨幣基金的投資收益更具競爭力。

  因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銀行號基金進軍貨幣市場,勢必帶來貨幣市場基金領域更加激烈的競爭,而對于廣大投資者來說則多了一些實惠。

  收益率節前有望走高

  有基金經理指出,春節前商業銀行資金普遍呈偏緊狀態,市場收益率水平應該有所上升。但目前市場流動資金較往期充裕,短期品種的收益率水平日前曾出現下降情況。1年期票據占用資金時間相對較長。而日前央行公告稱,一年期央行票據在停發一段時間后將重新發行,此舉表明央行回籠資金的一種意圖,旨在提高市場目前的短期利率。另有貨幣基金分析,目前美國市場已經出現了短期品種收益率高于長期品種的“倒掛”現象,預示著美聯儲加息已接近尾聲。而美國貨幣市場利率對于中國有著重要的影響,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利率水平將維持基本穩定,而這有利于貨幣市場基金的平穩運行。

  而貨幣市場的收益率與貨幣基金規模的變動也存在一定的正比關系,貨幣基金在前幾年取得飛躍式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其高達3%的收益率,而在2005年隨著在基金投資的逐步規范和貨幣市場收益率的下調,從最新的數據統計來看,貨幣基金規模有所下降,有的基金從300多億份的高峰一下掉到了100多億,但在整體上仍然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同時新發的貨幣基金的規模也遠遠超過同期

股票基金首發規模。

  但是一樣也有正增長的例子,如華寶興業旗下的現金寶自2005年上半年成立至2005年底的規模增長為134.08%,在16只2005年成立的貨幣市場基金中排名第四。華寶興業有關人士表示,只要能抓住市場機會,保持穩健的收益,相信貨幣基金安全、快捷的特性會受到投資人的青睞。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還有正在發行的貨幣基金表示,考慮到投資時機以及有利于建倉的規模,該基金決定提前結束發行,以抓緊有利時機建倉,爭取更高的收益率。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369,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