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資打上政策烙印 整合將臨基金業陣痛難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7日 09:24 證券時報 | |||||||||
□朱衛東 當人們對某種丑惡現象見怪不怪時,這種丑惡現象離消亡也就不遠了。2005年年末,基金重倉股照例出現了拉抬市值的舉動,不過這次與拉抬市值相伴而生的還有一些基金重倉股出現了大肆砸盤的現象,上海機場(資訊 行情 論壇)、G萬科(資訊 行情 論壇)A、五糧液(資訊 行情 論壇)等基金重倉股均在收盤前幾分鐘被砸出大陰線。分析人士認為,這都是
證券投資基金是目前證券市場上最主要的機構投資者。由于政策市的特征仍未消褪,因此無論是基金的發展、還是基金的投資都明顯地打上了政策的烙印。在政策的眷顧下,基金的總體規模由幾百億發展到2005年底的約4700億,只用了約7年的時間,基金因此也承擔了穩定大盤等政策性任務。但是,市場化進程不斷加深的情況下,這種非市場的發展必然要遭遇更多的生存挑戰。而市場環境的更加惡劣則使這種挑戰更具殺傷力。 基金的風光更多是由于政策的眷顧,如新股申購的特殊政策等,基金因此也有了“被寵壞的孩子”的毛病,于是基金黑幕、利益輸送等事件不斷曝光。同時,依靠行政等各種非正常關系的無序競爭、經營業績的短期排名、基金經理的頻繁更換、基金產品的雷同,使得多數基金不具備長久競爭力。基金公司按規模提取管理費的經營模式也廣為詬病。 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監管的規范會加速行業的分化和整合。至2006年1月12日,南方增利基金規模已超過449億份,占整個公司產品的80%強,成為其基金規模提高170億的根本原因,顯示其在貨幣市場基金領域的專業特色優勢。而一些基金公司的基金則因多種因素逼近規模下限。屋漏偏逢連夜雨,銀行基金和保險資金的直接入市,更使基金感受壓力。QFII的大肆進場既起到了鯰魚效應,又加劇了中小基金的生存危機。在基金公司由2004年的38家,增加到2005年49家的情況下,規模較大的前幾家基金如南方、華安等所占市場份額不降反升,充分表明基金業正因競爭而不斷分化。 在金融證券領域,基金經理動輒幾十萬甚至百萬的年薪成為眾多高級人才的向往之地。然而就在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剛到基金幾個月就又跳槽到商業銀行。在他看來,銀行的規模、歷史、管理經驗的積累等優勢,加上混業經營的趨勢,會使銀行更有發展前景。人才的流向,反映了一個行業的吸引力。從長期趨勢來看,基金的發展前景同樣光明,但是整合必然是個有生有滅的過程,整合期的陣痛對許多公司和個人恰是嚴峻的考驗。 (作者單位:宏源證券)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