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輸送喪失信譽 基金仍在挫傷投資者的信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6日 09:30 經濟參考報 | |||||||||
在2000年10月,《財經》雜志發表了題為《基金黑幕——關于基金行為的研究報告解析》的文章后,引發了市場對基金公司的第一次信任危機;此后,監管部門加強了對基金公司的監管,基金公司也紛紛宣布和黑幕劃清界限,努力成為市場中的“好孩子”,力求獲得信任。 但不久前,在第二批試點股改中,傳出有個別基金經理憑借手中掌握的大量流通股
管理機制的不合理、業績下滑、利益輸送傳聞等因素正是第二次信任危機的發生主要原因。 基金管理人在為誰打工 我國設立基金的初衷為:“職業經理人專業代客理財”、“穩定市場減少投機”、“讓客戶減少風險提高收益”…… 經過幾年的超常規發展后,中國基金業目前的市值在5000億元左右,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已占股票流通市值的1/4以上。 盡管基金業得到了超常發展,但有專業人士分析認為,基金業中特殊的治理結構目前來看存在重大缺陷,“基金管理公司是為基金持有人負責還是為基金管理公司股東負責的問題”仍舊是深深地糾纏著中國基金業的噩夢。基金持有人對基金幾乎無法監督,更不用說對基金管理公司進行制衡了,多重代理委托關系使得我國的基金管理人成了不受利益相關者監控的特殊群體。基金管理公司制定并主導基金業的“游戲規則”,其他基金當事人,特別是本應成為“上帝”的基金持有人處于弱勢地位。高得近乎瘋狂的收益、沒有制約的“權”“利”結構,使得基金管理公司成為各種相關機構人士趨之若鶩的美好出路。 同時,基金管理費的收取方式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目前,基金管理人的報酬依然主要是基金管理費,通常以基金資產凈值的1.5%年費率計提。但是,基金的盈利能力卻與基金管理人效益無直接影響,甚至由于基金起點凈值高低的不一,收益高的基金所提管理費反而可能低于收益低的基金。以至于有人責問基金管理人:你們究竟是在為誰打工? 基金業績不理想 證券投資基金2005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42家基金管理公司累計提取管理費數額為20.3億元,具有可比性的31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費收入同比增長幅度達到67.8%,這其中有7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費收入增幅同比超過100%。 與基金公司管理費的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基金的業績。 “我們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可以說是慘不忍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和所在基金公司名稱的基金經理對記者如此表示,但他又同時補充道,“我們還不是最差的。” 有資料統計表明,2005年上半年我國基金業六成左右虧損,在有可比數據的104只開放式基金中,僅有42只基金的累計凈值實現了增長。統計數據顯示,104只基金上半年累計凈值的平均跌幅超過了1.5%。144只公布資產凈值和份額凈值的基金,平均單位凈值下跌2.52%。按照4400億元基金凈資產總值計算,上半年中國基金業總的虧損在66億至110億元之間。 利益輸送 喪失信譽 從10月份開始,有關“基金公司利用公募基金為社保基金輸送利益”的傳聞一時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在傳聞中,第一批參加社保理事會考核的6家基金公司(南方、博時、嘉實、鵬華、華夏和長盛)成為懷疑的主要對象。 此前有媒體報道,針對這種傳聞,由中國證監會牽頭的調查工作已經結束,知情人士表示,某些基金公司利用以封閉式基金為主的公募基金,向其所管理的社保基金投資組合進行利益輸送的現象的確存在,監管部門正在評估調查結果,并研究對這些基金違規的處罰意見。 基金的利益輸送還表現在同系基金公司中,老基金向新發行基金的利益輸送上。 我國基金業沒有形成優秀的基金品牌,反而出現了基金業績越好,客戶贖會越多的現象。在沒有優秀品牌基金的狀況下,各系基金公司為擴大基金規模,往往采取發行新基金的做法,而同系基金中持股相類似的狀況非常普遍。這不得不讓人懷疑,老基金在向同系新基金輸送利益。 此外,券商漸漸成為各家基金公司的代銷生力軍。目前,一家券商銷售1億元開放式基金,手續費大約為100萬元左右,但券商對銷售開放式基金的興趣,并不僅僅局限在手續費上。 一基金經理私下告訴,券商承諾基金公司銷售量的前提是基金公司向券商做出交易量承諾。有些基金公司承諾給券商10倍左右的交易量,即券商銷售1億元開放式基金,基金公司在一年時間內要給券商做出10億元交易量,對應的券商傭金收入為200萬元左右。甚至會出現,15倍、20倍乃至更高的交易量承諾。 這位基金經理坦言,基金有一定的交易量的承諾,就勢必會違背冠冕堂皇的“投資理念”,頻繁調動資金買賣股票,增加了傭金支出,這樣,原本屬于基金持有人的部分權益,通過基金管理者悄無聲息地轉移到了券商口袋里。 業內專家認為,隨著股票市場進入大發展時期,我國基金業急需理順管理機制、強化基金品牌、培育基金信譽,讓投資者敢于把資金放到基金經理手中經營。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