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業并購亟待熱啟動 實現低成本和快速擴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1日 11:27 證券時報 | |||||||||
□本報記者 程林 近來,有基金業內的人士在思考,能否通過基金公司之間的并購,來提高行業的集中度,并借此實現低成本和快速的擴張,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基金公司股權的變動現在已是屢見不鮮,圈外的人想進來,圈內的人想出去,近來,
基金公司股權變更,一部分是出于政策方面考慮,比如部分基金大股東是國有企業,在國資改革的過程中可能有進有退,這很正常;而對于一些機構來說,一控一參的政策也使得部分基金的股東必須進行取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基金業已成為一個高度競爭甚至是過度競爭的行業,在基金業發軔之初,基金公司總共才10家,基金公司效益非常好;而在2002年,對基金公司的設立實行“好人舉手”制度之后,基金公司數目迅速膨脹,現在已經接近50家,未來只會更多,行業內競爭的加劇使部分基金公司面臨困境。今年以來,部分規模相對較小基金的虧損問題顯得比較突出,特別是一些成立時間不久、或是還未建立強大品牌的基金公司,陷入了成立即虧損、基金難發行、發行也難賺錢的尷尬境地。 現在,部分基金公司的股東已經不堪忍受短期虧損壓力,選擇將股權出讓,但現在的基金業收購,都是本土基金公司外的其他機構和公司來收購,這其中最常見的是外資機構和國內的一些大公司、大機構。 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外資機構進來,由于其往往將大陸作為一個登陸口,很難將自己真正核心的技術輸入國內;而一些國內缺乏基金管理經驗的機構進來,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扭轉局面,這中間有一個了解市場的過程,而且國內基金市場有特殊性,除了銀行、保險等有其他背景的機構外,其他類型公司缺乏優勢資源,即使參與收購,也可能是再度虧損和轉讓,這樣的例子國內也發生過好幾宗。 因此與其讓外界機構進入,不如考慮基金公司自身進行并購組合,允許讓規模大管理規范、在行業里已經有優勢的基金公司去合并其他現狀不佳、虧損嚴重的基金公司,券商行業已有中信等創新券商去收購托管其他小券商,基金行業為什么就不能這樣做呢? 當然,基金公司自身的并購,可能會突破現在一參一控的政策內容,但是,中國基金業現在早已不是過去高度壟斷的階段,基金公司已經不在稀缺。與其讓部分大基金公司為產品申報、發行檔期而煩惱,不如讓這些公司放手一搏。外方控股的基金已經出現,在為什么不能讓國內的一些基金公司通過并購先壯大起來呢? 一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由于在結算、登記等后臺業務以及人員配備上的剛性成本,維持一家基金公司運行的年成本大概在3000萬元左右,管理2只基金,成本是3000萬,管理10只基金,成本同樣是3000萬元,但是,基金公司單個產品的成本卻可借此降低,相應的,基金公司的整體收益會得到提高。 國內市場是不是需要這么多的公司來做基金?如果可以建立有效、有吸引力的細分產品劃分,小基金的前途無疑也不錯,但目前國內投資品種大多雷同,細分市場難以發掘,在美國,前5家基金大約管理35%的市場份額,其中富達管理高達9650億美元的資產,在中國,現在規模最大的華安基金,也只有594億元的管理規模。應該考慮加強國內基金行業的集中度,通過鼓勵并購讓一些基金得以做大做強。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