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基金后即陷入痛苦深淵 持有人的焦灼何時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1日 10:22 證券時報 | |||||||||
□ 尹宏 作為一個從事基金營銷工作有些年頭的“業內”人士,我在日常的“宣講布道”中往往將投資基金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來推廣。隨著基金持有人的增多,投資基金現在也的確成了越來越多國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對于部分基金持有人而言,投資基金似乎并沒有讓他們過得更輕松,反而成為新的痛苦的根源。
痛苦的誘惑 相對于海外基金投資者平和的心態,國內的不少基金持有人似乎總是處于一種無休無止的焦灼之中。 當一只基金的凈值潛入“水下”時,持有人的焦灼當然可以理解。但是,當業績一貫優秀的基金凈值漲幅明顯時,同樣會有持有人來電咨詢是否應該贖回,他們焦灼不安的語氣讓人頗為感慨。 必須承認,就目前的市場而言,對股票基金采取波段式操作當然有可能暫時提高收益率,但這樣做卻可能距離投資基金的本意越來越遠——那就是通過投資基金來享受專業分工的好處,并最終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 我們在工作中的感覺是,一些富裕人士一旦投資基金后即陷入“輾轉反側”的痛苦深淵。波段操作的誘惑使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基金凈值的毫厘變化,凈值漲則憂慮是否要及時鎖定獲利,凈值跌則思量是否要斬倉止損,真是“漲亦憂、跌亦憂”,個人在進退維谷的境地之間備受煎熬。其痛苦的程度較之未投資基金前反而直線上升。 這種投資基金的痛苦一方面來自于國人“事必躬親”的古老習慣,這種源自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卻可以發現社會整體缺乏信用的影子,因此也成為以專業理財為理念的基金管理人吸引投資者需要克服的最大心理障礙。 投資基金的痛苦另一方面來自過度買賣。投資基金時頻繁的短線操作看似能夠提高收益率,殊不知,基金特別是股票型基金高收益的特性需要在較長的期限中才能體現出來,短線操作從長期來看只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從概率上而言并不具有明顯提升投資基金收益率的實際效果。更重要的是,投資者還得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這種代價可能要遠遠超過其可能的短線獲利。 享受專業分工 有朋友笑稱,“既有錢又有閑的人才是真正的有錢人”。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衡量生活質量的真諦。金錢的數量從來就不是決定生活質量唯一的因素,是否有時間享受生活中的輕松時刻決定著人們的幸福感。同樣,基金的回報率也不是人們投資基金獲得的唯一收益,從很大程度上而言,享受基金專業理財帶來的生活質量的整體提升才是基金投資的終極意義。 在海外,往往越富裕的群體投資基金的財富比例越高,而且持有基金的期限越長,包括一些被認為是聰明絕頂的大企業領導人也持有大量的基金資產。他們自己并不是沒有管理自己財富的能力,但相比之下,他們更愿意享受專業分工的好處,把財富交給基金公司這樣的專業機構管理雖然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但卻可以取得一定程度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更重要的是,他們獲得了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這種生活質量的提高又會提升他們本職工作的效率,增加自己的收入,最終在生活質量的提升和財富的增長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 相形之下,中國的富裕群體要辛苦得多。一些人首先是對類似基金的理財工具不信任,凡是涉及到錢的事情都要親力親為。隨著財富規模不斷擴大,個人能夠用來管理財富的精力有限,其投資的收益率必然面臨下降的趨勢。這反過來又加強了危機感,逼迫自己更多地以透支體力和時間來換取財富的繼續增長,一種生活質量降低和財富增長減速的惡性循環就此形成。回顧今年來一些名人的英年早逝,背后潛藏的是對待財富管理態度的不當。 當然,基金管理人應該盡一切努力提升自己的表現,減輕基金持有人的焦灼,但基金持有人的焦灼很可能也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因為,海外基金已有的歷史表現構成了基金業信用的基石,也使得基金持有人更能心安理得地面對基金凈值的起起落落,而國內的基金要提供類似的數據只能耐心等待。 作為國內信用責任最明確、監管規則最完善的金融產品,基金理所當然地應該能夠成為投資者最能安心持有的理財工具。曾經有位不太富裕的朋友,把自己夫人的工資都用來做股票基金的定期定額投資,雖然最近其持有的基金表現不算很好,但他并不因此煩惱。“我就只當這筆投入用來做三年的定期存款了,三年后我贏的機會應該不小”,他這樣解釋。他嘴角的笑意讓人感覺到,基金行業對于中國社會進步的貢獻不應僅僅以其創造的貨幣回報來衡量。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