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基金遇上脆弱的市場 發行難度增加疲態漸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4日 11:02 證券日報 | |||||||||
□ 中國農業銀行托管業務部 石捷 李琛 自從1998年國內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面世以來,在大力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的政策指引下,我國的基金行業經過幾年的飛速發展,已經達到了驚人的規模,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我國已開業的基金管理公司達到48家,開放式和封閉式基金總只數達到211只,總規模也已經接近5000億份。
短短幾年時間,我國的基金業走過了很多發達國家幾十年才能走完的路,其發展不可謂不迅速,然而在經過前幾年投資者爭相認購,基金首發規模動輒幾十億的好時光之后,這個行業漸漸顯露出疲態,近兩年每年新發的基金只數依然高居不下,但是發行難度大大提高,基金管理公司新發基金的成本動輒超過千萬元,為公司的經營帶來巨大壓力,與此相伴的是首發規模卻急劇下降。 從2001年9月第一只開放式基金推向市場以來,前20只開放式基金的平均首發規模達到了31億份,而從2004年下半年至今新發的基金,除去貨幣基金和銀行系基金之外,首發平均規模不足16億份。 在首發規模大幅下降的同時,還出現基金度過封閉期之后規模大幅下降的現象,截止到2005年9月30日,除去貨幣基金,市場中所有的開放式基金的總規模與募集時的總規模相比,已經減少了1100億份,尤其是今年以來,有些新成立的基金在短短幾個月內贖回份額就超過60%。一個剛剛興起的行業怎么會遭遇到某些夕陽行業才會遇到的事情呢? 原因看起來很簡單,基金作為一種理財產品,只有給投資者帶來收益才能得到認可,由于很多投資者并不具備高深的專業知識,在選擇基金的時候傾向于根據基金管理公司的過往業績進行選擇,例如基金產品的凈值增長和分紅情況等;饍糁蹈摺⒎旨t次數多和業績穩定的基金管理公司相比之下更能夠得到投資者的認可,新基金的發行和老基金的持續銷售工作也相對較容易開展。而近兩年很多基金的業績表現平平,甚至還跑輸了大市,產品得不到投資者的認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如果把業績不佳全部歸咎于基金管理公司卻有失公允,在業績不佳的表面原因背后還隱藏著另一個原因。 基金行業建立在基礎證券市場之上,其發展空間受到證券市場發展程度的限制,而我國證券市場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市場發展初期的一些遺留問題還亟待解決,對上市公司的監管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各項制度的建設還處于繼續完善的過程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種還不夠豐富,國內基金的投資和風險管理工具相對較少,而與之相對的是,我國的基金行業已經達到了驚人的規模,一方面是飛速增長的基金份額,一方面是空間有限的國內證券市場,各家基金管理公司均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可投資的上市公司數量有限,面臨的投資風險較高,想進行產品創新是難上加難,加之缺乏有效的規避和轉移風險的工具,業績不穩定或者較差也就不奇怪了。 與不成熟的證券市場相應的是不成熟的投資者,而投資者的不成熟也是基金銷售陷入的困境的原因之一。有三類投資者的心理行為在投資者群體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一類是趨于保守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對風險的厭惡超過對收益的追求,雖然目前的投資渠道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但是這類投資者懾于證券市場的大起大落和未來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投資對象以低風險產品為主,強調本金的安全,寧可回避高風險帶來的高收益。 另一類激進的投資者與之相反,認為自己諳熟證券市場,有能力承擔與高收益相伴的高風險,能夠在證券市場的波動中準確把握機會,獲取較高的收益。 還有一類投資者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識,對基金投資不甚了解,只是在基金銷售機構的影響下被動地購買了基金,但是對基金本身的風險收益特征一無所知,一旦購買的基金業績不好,就會產生對所有基金產品的排斥。 在這幾種心理的驅使下,投資者要么是把買基金等同于炒股,搏短線,做波段,渾然忘記了基金的理財工具的本質,把一項長期產品當成短線工具來使用,不僅使得基金規模不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資風險,削弱了基金產品作為理財工具的功能;要么是受到過往基金業績波動的影響,對于通過風險較高的基金產品獲取高收益失去信心,拋掉手里的基金惶論不及,更何談去主動購買新基金?(待 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