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位與指數齊漲共跌 基金崇尚波段操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6日 08:50 中國證券報 | |||||||||
——基金倉位與指數關系透視 記者 易非 北京報道 基金股票倉位與指數之間的關系是投資者非常關心的問題。比如說,基金的股票倉位是與指數同漲共跌,還是起到穩定市場、平滑指數的作用?基金的股票倉位是否具有指數的
倉位、指數共進退? 資料顯示,在2004年9月30日以前,股票基金的平均倉位與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有著較大的協同效應,即同漲共跌。如從2002年3月31日到6月28日,上證指數由1603.9漲到1732.76點(當日收盤價),股票基金的平均倉位由52.40%迅速加到65.85%,倉位變動比較顯著。而從2003年8月30日到12月31日,上證指數由1666.62下降到1357.65點,股票基金也開始大幅減倉,由63.08%下降到54.51%,減倉非常明顯。此后從2002年的12月31日到2003年的3月31日,上證指數由1357.65漲到1510.58點,而股票基金的平均倉位由54.51%加到60.86%。而在2003年9月30日到2003年12月31日,上證指數由1367.16漲到1497.04點。從2004年3月31日到2004年6月30日,上證指數由1741.62下降到1399.16點,股票基金的倉位也由73.81%下降到65.88%。以上資料說明,股票基金的倉位一般而言與上證指數有著較大的協同效應,即與指數同漲共跌,基金業整體波段操作特征較為明顯。 當然,除以上資料之外,也還存在著股票基金倉位與上證指數的逆向運動,如從2003年6月30日到9月30日,上證指數由1486.02跌至1367.16點,但基金倉位反由60.71%加至61.76%。這里面由于相距不大,特征不很明顯。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統計的區間內并不多,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說股票基金的倉位與上證指數基本上呈共進退關系。 預示效應有多強? 基金的股票倉位對于指數有無預示關系,這也是投資者非常關心的問題。因為如果基金股票倉位高,在通常意義上表明對于后市較為看好,如果基金現金比例較高,則一般表明對于后市較為看空。換言之,即對于市場來說,基金是行動者,而股指的表現則類似于鏡像反應。如果基金不斷購買增倉,至少代表增量資金入場積極;反之則意味著存量資金離場積極。 此外,基金股票平均倉位高企,因為上面的原因,所以在市場上會產生一定的認同效應,即社會上其它的資金可能會跟風,基金股票倉位平均比較低,則效應可能正好相反。 從以上資料來看,發現存在一定的預示效應,這種預示效應在2003年6月30日至2004年3月31日是最強的。這可能是由于2003年基金倡導的價值投資理念獲得了高度成功,其產生的財富效應也讓基金在市場上一呼百應,成為市場資金的風向標。從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從2003年6月30日到2003年9月30日,股票基金平均倉位稍有增幅,上證指數在隨后一季度也呈上漲趨勢,從2003年9月30日到12月31日,股票基金平均倉位由61.76%上升到70.94%,而上證指數在隨后一個季度即2003年12月3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上證指數由1497.04點上漲到1741.62點;叵肫饋,這也許是基金業最意氣風發的一個季度,可謂登高一呼,應者云集。 但是,在我們統計的區間內,除了2003年以外,我們發現基金業的這種預示效應并不十分明顯。如2002年3月31日到2002年6月28日,股票基金平均倉位從52.40%增加到65.85%,但從2002年6月28日到8月30日,上證指數反而從1732.76下降到1666.72點。 倉位變動緣何趨緩 值得關注的是,從2004年6月30日到2005年6月30日這四個季度里,我們從統計資料里發現基金的平均倉位變動有趨緩的趨勢,季度之間變動并不大。如2004年6月30日股票基金的平均倉位比例為65.88%,在9月30日,這一比例為67.15%,2004年12月31日股票基金的平均倉位比例為69.73%,2005年3月31日股票基金的平均倉位比例為69%,2005年6月30日股票基金的平均倉位比例為68%。 倉位變動趨緩應該有多重原因:一種原因可能是基金對于后市的判斷處于中性,即市場既可能上漲,又可能下跌,面對這種不明朗的市場局面,大部分基金既不敢貿然加倉,又不敢大幅減倉。因此基金傾向于采取這種均衡持股的形式,來應對形勢混沌的市場,也就是說,以不變應萬變。 而另一種原因則可能是,因為基金業重視價值投資,進入基金股票池的也只有那么二三百只,基金一般不會輕易派發。這些股票的市值相對有限,因此基金的持股基本上維持在均衡的水平上,并沒有出現過大的波動。 | |||||||||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