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評論 > 新基金業 > 正文
 

基金業陷入集體性迷茫 基金銷售模式面臨轉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3日 14:25 21世紀經濟報道

  李映宏

  前所未有的隱憂

  在2003年第四季度以及2004年上半年期間,以股票型為主的開放式基金的發行,曾創下了“井噴”記錄,市場也曾經驚呼:開放式基金發展的黃金時期已來臨!

  當時,曾經有資深市場人士“謹慎”地估計,三年內,中國開放式基金的規模將突破萬億大關!而現在,一切已經恍如隔世,一只著名基金公司發行的股票型基金,一個月首發期的發行量也不過1個來億的規模。

  事實上,去年上半年發行“井噴”的基礎是2003年中國基金行業平均收益率高達18%,個別基金當年年收益率甚至接近50%!今年以來,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屢創六年新低,5月跌幅更高達到8.48%;基金全行業5月份業績的跌幅甚至超過了指數的下跌幅度,其中指數型基金的表現則更加令投資者痛心,該類基金全市場平均凈值損失接近20%。

  整個基金市場,從基金投資部門到基金銷售部門,無不翹首以待股市的反彈,甚至是一個大牛市的到來。因為,根據基金投資業績與基金銷售業績的正相關關系,股市的反彈,將帶來基金投資業績的回升,同時帶來基金銷售業績的相應回升。

  但是,上述推論很可能僅是基金公司一相情愿的假設;相反,開放式基金很可能將因股市的大幅反彈,而遭遇到嚴重打擊。

  一旦開放式基金的基金凈值因股市的大幅反彈而上升到面值以上,并陸續扭轉基金持有人的虧損,很多投資者的選擇很可能是贖回基金份額;開放式基金將因股市的大幅反彈,而出現難以抵擋的“贖回潮”;而部分小型基金公司、沒有封閉式基金或者封閉式基金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將很可能因此而紛紛倒閉。

  開放式基金將不會因股市的大幅反彈重新迎來大發展的春天,反而將可能遭遇空前的寒流。這不僅僅與基金行業的投資業績有關,與基金現有的銷售模式,和這種銷售模式暗含的前提假設,以及因此造成的基金信用度的透支,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果舊的基金銷售模式不得到根本的改變,開放式基金這種在歐美發達國家被證實為最具發展潛力的金融品種,其在中國市場上的發展前景,并不令人樂觀。

  集體“迷茫”已出現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現有的基金銷售模式是居于這樣的假設:中國的證券市場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作為專業化的資產管理機構,基金將為投資者帶來持續、穩定的回報。這在各基金公司進行開放式基金發行時,均可看到。

  經歷過去年開放式基金發行“井噴”的業內人士和投資者應該都不會忘記,當時幾乎所有公司在基金發行時均做了這樣宣傳:“2003年,所有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18%”、“本基金未來的年收益率將達到16%以上”、“本基金的預期收益為9.18%”、“本基金將充分分享中國經濟高成長的成果”等等。

  事實上,現有基金的銷售模式,是“牛市”假設條件下的模式選擇;一旦遭遇熊市,所有的弊端就顯現了。

  現有的基金銷售模式給基金的研究和投資自然也將帶來短期化的影響。為了配合“在任何時點買入基金都是正確的、在任何時點拋售基金都是錯誤”的營銷模式,基金的研究和投資人員都變成了“死多頭”,投資者其實已經發現,基金行業在任何時候都是看好后市的;而當市場前期屢屢創下歷史新低時,整個行業便陷入了集體性的“迷茫”。

  模式急需重塑

  基金銷售模式重塑的第一步,是在投資者心中重新樹立正確的業績衡量基準觀念,即基金業績的比較基準不是絕對收益率的高低,而是其跟蹤的業績基準,而基金行業,也不應一味地以絕對收益率的高低,作為吸引投資者的法寶。

  以貨幣市場基金和商業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為例,基金行業推出的貨幣市場基金,在風險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配比上,完全可以和商業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媲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完全可以成為銀行存款的替代品。

  但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熱銷和貨幣市場基金銷售的困難,不正是以往基金銷售模式給基金行業帶來的信譽損傷的惡果嗎?而且,基金行業的惡性競爭,也從一開始就在現金管理、流動性管理的貨幣市場基金領域,錯誤地引入了絕對收益率的競爭,部分基金公司還因此利用了違法違規的投資手段。

  基金行業大量的歷史做法已經說明,現有的銷售模式走到了該重塑的關頭。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基金新聞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