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評論 > 正文
 

基金緣何缺失獨創性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7日 15:49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孫健芳 北京報道

  隨著貨幣市場基金不斷熱推,基金產品的設計制造中的困擾因素也日益突出。

  在股東和投資者利益的權衡上,在外部市場因素的影響和公司內部戰略規劃的契合上,在基金產品的制造銷售與推廣運作上,基金公司正在尋找卻又很難找到一個全面的利益均
衡點。

  在市場面前,基金公司戰略正在變得微不足道。從1998年基金業發展至今,無論是基金投資、基金銷售,還是基金產品創新,都無法逃離所謂的“羊群效應”。

  股東、投資者與管理層的角力

  “我希望中信基金公司發行一只股票型基金。”3月19日,在中信基金公司投資者見面會上,一位姓紀的老先生對中信領導層提出建議。他表示,自己相信中信品牌,所以從去年中信發行第一只基金——中信經典配置時就購買中信產品,但由于市場行情不好,此基金產品一直虧損,“如果此時中信發行一只股票基金,投資者就可以在股市低點時進行基金轉換,分享股市上漲的收益。”

  在謹慎地聽取投資者意見之后,中信領導層表示,公司目前發行這只貨幣市場基金就是為投資者考慮。

  但這只貨幣市場基金的發行,讓管理層更多是感到了股東方的沉重壓力。“如果再不給股東分紅,股東都跟管理層急了,管理層地位也不保。”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道破實情。

  而分紅的基礎是基金公司必須有利潤,利潤源泉則是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按照目前基金公司費率標準計算,股票型基金管理費率為1.5%,而貨幣型基金管理費率僅有0.33%。“所以,每個股東都希望其投資的基金公司發行股票型基金。”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坦言。

  對基金公司熱衷管理費已經成為基金業最被詬病的話題,也是基金公司最不愿意正視的主題。在專家引導下,一般投資者也開始對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費的行為指手畫腳。在他們看來,基金公司投資盈利收取管理費無可厚非,但投資產生虧損了,憑什么依舊提取管理費!?

  最近經常被拿出來舉例的數據是:從2001年9月21日到2004年底,開放式基金發展到了101只,總規模已經達到了2381.47億份。截至2004年6月底,基金公司在開放式基金方面提取的管理費是19.74億元;托管銀行收取的對于開放式基金托管費是3.53億元;開放式基金投資人獲得的紅利累計是60.98億元;但投資人所持有的開放式基金份額賬面虧損73.18億元;這意味著投資人在繳納了23.27億元的相關費用之后,投資3年實際回報是虧損了23.4億元,這還不包括投資封閉式基金的稅費支出。

  除了股東和投資者之間利益難以權衡之外,對新老投資者利益平衡也影響基金產品的進程,“我們本來準備去年就發新產品的,只是因為統計老股東的數據才延遲了發行日期。”中信基金人士告訴記者。

  戰略和市場的悖離

  “完善產品線”成為每個欲發行新產品的基金公司的宣傳口號。“一般情況下,基金公司會將第一只基金產品定位為股票型基金,這樣才能做出公司品牌,之后才按照公司發展方向進行有序安排。”新世紀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國內基金產品基本上是沿著這么一條主線進行:從1998年到2002年是封閉式基金的朝代,期間產品是清一色的封閉式基金產品,此朝代在2002年9月10日以銀豐基金的發行為終結,目前市場上共有54只封閉式基金;之后基金市場進入了開放式基金的天下。

  期間,從2001年底到2002年中期,市場以股票基金發行為主;其后多只債券基金紛紛登場,包括華夏債券、大成債券等債券基金都是在此期間發行的;2003年初,合資風潮引進了傘形基金,多家基金公司蜂擁而上,紛紛發行傘形基金;進入2004年,由于2003年股票基金市場良好的投資業績,導致基金銷售出現“井噴”行情,于是基金公司又開始一窩蜂地推出股票型基金;隨著宏觀調控的進行,股票型基金從賺錢效應變成了賠錢效應,于是貨幣市場基金開始大行其道。

  2003年底,基金市場還只有一只貨幣市場基金,在2004年底已經達到9只,到2005年3月已經有14只貨幣市場基金產品成立。“現在,誰還敢發股票型基金,那簡直是自尋死路。”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除了喜歡跟隨主流外,來自銀行的壓力也讓基金公司無法按照既定戰略規劃發行新產品,“我們本來準備發行一只貨幣市場基金,但是銀行不愿意,因為他們也不愿意發行太多的貨幣產品,畢竟這對銀行存款的沖擊力度很大。”一些市場部人士說明無法趕上潮流的原因。

  另外,來自證監會的不確定因素也太多,有些公司雖然將產品上報給證監會,但是無法順利通過,這種風險尤其反映在新產品創新上。所以,多數公司還是愿意采取產品跟進策略,雖然發行規模不如創新者高,但最起碼能夠維持溫飽。

  “管理層、基金公司天天玩創新,其實是很搞笑的事,真正會有多少‘創新’細胞?”一位市場人士提出批評,“現在的貨幣市場基金格局就又是一個證明,創新不是硬推出來的。”

  基金公司的尷尬角色

  與國外基金公司不同的是,國內基金公司一開始都擔當起產品的制造商、銷售商和投資顧問三重角色,這三種角色之間的沖突和基金公司權衡則影響著基金產品制造過程。作為制造商,其責任是不斷研發新產品,完善產品線;作為銷售商,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基金產品的銷售;而投資顧問的職責是負責基金投資運作。

  在國內一些基金公司內部,這三種角色是通過這樣的程序銜接起來的,“一般情況下,首先投資研究部門設計產品一些基金公司如湘財荷銀有專門的產品設計小組負責設計產品,然后征求市場銷售部門的意見,之后進行產品論證(可能會聘請外部專家),最后由基金公司高層做出決定。”華夏基金公司人士解釋。

  對小基金公司來說,如果將更多的資源配置在產品設計上,這是不經濟的。“因此我們將部分產品設計的業務外包了,”新世紀基金公司負責人表示,“因為其中涉及到許多數量化的內容。”

  但更多的基金公司仍舊處在盲目產品追隨階段,“我都不知道我們公司的基金產品是怎么出來的,公司也在天天搞產品設計,但都好像在偷偷摸摸進行。”一位老基金公司人士抱怨,“而出來新產品都是跟在人家后面走。”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基金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雙響炮
詮釋愛情經典漫畫
水藍幸福
海螺愛情精彩圖片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