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行情淘盡股市英雄 2004年基金隊伍大變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31日 08:35 和訊網-紅周刊 | |||||||||
本刊記者 汪瀾 何虹 江紅霄 曾幾何時,基金經理的高薪、高職和所從事投資工作的特殊性,成為蒙在他們臉上的一塊神秘面紗,仿佛神壇之上不能謀面的祭司。
然而,在剛剛逝去的2004年,在上證綜指從1783點到1250點的大起大落間,跌宕的行情不知淘盡了多少股市英雄。在基金經理所處的名利場上,一撥不得志者黯然退場,一批后起之秀接棒前行。 新基金經理們往往擁有顯赫的投資生涯,所挾的高等學歷證書更是讓一般人望塵莫及,向來是勾人眼球的“大人物”。而在他們風光上任的背后,那些因經營欠佳、股權變動等原因,被迫離開“基金場”的失意人同樣值得玩味。 《紅周刊》通過對2004年基金公告的數據統計,勾勒出基金經理這群金領人像最新的全貌。到底什么樣的人物能夠擔當領軍新基金的重任?又是什么原因讓那些曾經風光的基金經理最終不知天涯何處是歸宿?本文將為您揭開其中的奧妙。 總貌篇 基金經理趨于年輕化 據《紅周刊》數據室統計,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市場共成立了152只證券投資基金,由162名基金經理掌管,基金總額達3173.04億份,平均每人掌管著近20億元的資金。 與2004年上半年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國基金經理報告》(下簡稱《報告》)相關數據相比,基金經理有年輕化趨勢,女性比重有所上升,碩士比重有所下降,從業年齡7.8年。 33.93歲 在披露出生年份信息的137位基金經理中,平均年齡是33.93歲,小于30歲的16人,30至40歲之間的有103人,大于40歲的僅有4人,其中,1964年后出生的基金經理占到總數的86.86%。 而《報告》對截至2004年4月底,136只證券投資基金的145位基金經理統計發現,我國基金經理的平均年齡為34.6歲。美國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齡則為44.2歲(Chevalierand Ellison 1996),年齡最大的基金經理為80歲。 男性 從性別構成看,女性基金經理的數量有所增加。在162名基金經理中,有13名女性,占總數的8.02%。而在《報告》中的145位基金經理中,女性基金經理的比例只占6.2%,人數也只有9位。 碩士 基金經理依舊以碩士為主,不過,本科生、博士生的比重均有所加大。在披露最高學歷的146名基金經理中,本科學歷者有14人,占9.5%,碩士120人,博士12人,占8.22%。而《報告》中,有7.6%的基金經理擁有學士學位,5.5%的基金經理具有博士學位。 7.8年 披露從業時間的88名基金經理的平均從業時間為7.8年。與《報告》中7.7年的平均從業年齡相差無幾。 其中,從業時間小于5年的有13人,從業5至8年的有11人,從業8至10年的有28人,從業10年以上的有36人。而David R. Gallagher(2001)的調查表明,澳大利亞高級基金經理的平均從業時間在16年以上,投資分析員、基金經理助理的平均從業時間也在9年左右。 新基金經理篇 世人只見新人笑 N破千三的2004年彌漫著濃烈的熊市氣息,指數與政策底線之間的糾纏消磨著人們的意志,創新低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但正是在這樣一個熊市,卻刷新了基金發行的紀錄,2004年的基金發行量是2002年與2003年之和,57只新基金共募集1656.24億份。數以十億計的資金借基金之手投身股市,數十位基金經理臨危受命。那么,這些新基金的“統帥”們,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呢? 20%的新基金實行多頭管理 2004年共計發行了57只開放式基金,先后有76位基金經理走馬上任。其中有4只新基金的5位基金經理卸任,僅占總數的6.58%。目前,有72位基金經理管理著57只新基金,平均每只基金由1.26位基金經理掌管。有14只基金由2名以上的基金經理管理,占總數的20%。 2004年8月3日發布招募說明書的易方達積極成長基金則由陳志民、梁天喜、劉超安三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此三人分別獲得法學、工學、經濟學碩士學位,不知如此搭檔是想三人依學科不同各發揮所長,還是制造一種“制衡”? 18%的經理“一心二用” 陳鍵、馬駿、田晶等11位基金經理的麾下掌管有兩只基金,占新基金總數的18%。 身兼二職的基金經理中不少人經驗豐富。比如掌管著易方達50指數、基金科訊(資訊 行情 論壇)兩基金的經理馬駿,已從事證券行業10余年,在2001年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剛成立之際,即出任基金科訊的基金經理。2003年,基金科訊的凈值增長率為28.88%,在全部54只封閉式基金中名列第8,2004年,基金科訊凈值增長率為1.12%,名列第10。 也有一部分經理屬于仕途得志,在同一年里接手兩只基金。比如長城久泰中信標普300指數、基金景陽(資訊 行情 論壇)的基金經理楊建華,在2004年4月8日剛接任長城久泰基金經理,三季度末就接替吳為民和鄧永明成為基金景陽新經理。經營的基金凈值增長可能也是楊建華連任的原因之一,長城久泰自2004年6月30日放開申購至9月30日單位凈值漲幅為4.32%,同期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跌幅為0.85%,這對于一只指數型基金來說可謂戰績不俗。 諾安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僅有的兩只基金——諾安平衡、諾安貨幣市場(均于2004年發行),均由趙永健擔任基金經理,是惟一個同時管理兩只新基金的經理,所轄基金份額約32億份,諾安平衡自放開申購以來凈值增長率達到2.46%。 “重男輕女”——女經理只有4名 在所有新基金經理中,只有袁蓓、毛衛文、田晶、蘇淑敏4位是女性,僅占總數的5.56%。盡管女性比例很低,但就能力而言可以說是巾幗不讓須眉。 田晶和毛衛文均具有9年證券從業經歷,還同時擔任兩只基金的經理。來自中國香港的蘇淑敏則擁有19年投資管理經驗,擔任中銀國際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總監,兼任中國精選基金經理。袁蓓雖然從業時間只有5年,但業績十分突出,在平安保險公司進行債券交易期間,曾多次獲得嘉獎。 高學歷者占80% 在新基金經理中,有5名博士、59名碩士,8名本科學歷,碩士以上的高學歷者占總數的81.94%。馬志新、黃盛、朱少醒、何如克、向朝勇等5名擁有博士學位的基金經理平均從業經歷為8.6年,59名碩士從業經歷為6.37年,陳進賢、彭焰寶、索峰等8名本科學歷的經理平均從業經歷為8.33年。可以發現,數量最多的碩士學歷者恰恰是從業經歷最短的群體。 基金經理不但擁有傲人的學歷,還有著各式文憑武裝自己。如中信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總監兼中信經典配置基金經理丁楹為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EMBA,華夏大盤精選基金經理蔣征為MBA。陳忠強、過鈞、史博、梁曉軍等4人擁有特許金融分析師資格(CFA)。王華、楊建華、孫延群、梁曉軍等4人擁有中國注冊會計師資格。 “重文輕理”——出身工科的只有16% 在披露所學專業最高學歷的61位基金經理中,只有魏延軍、杜昌勇、王守章等10人出身工科,占總數的16.39%。49位基金經理出身經濟管理專業,其中,專業為金融學的有黃盛、史博、陳鍵等7人,學經濟學的有梁豐、王華、袁蓓等24人,學管理學的有張翎、張冰、朱少醒等13人,學貨幣銀行學的是丁楹、徐軼、陳晶光3人,陳志民為法學碩士,江涌為經濟學與法學雙學士。 國泰君安、申銀萬國成“黃埔軍校” 72名基金經理中,有49人曾任職于證券公司。統計發現,國泰君安、申銀萬國兩家全國大型綜合類券商是“出產”基金經理的大戶。徐力中、張學軍、黃欽來等10位基金經理曾在國泰君安證券工作,陳紹勝、張暉、陳豐等8位基金經理曾在申銀萬國證券工作。徐軼、馬志新等5位基金經理則曾在國信證券任職。 此外,在進入基金管理公司之前,除了從券商出道之外,基金經理多數也是在金融系統內部工作。天同保本增值的基金經理李源海、銀河銀富貨幣市場基金經理毛衛文,曾在分別在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作。張翎、袁蓓、張英輝具備在保險公司工作的經驗。蔣征、何震等6人曾服務于信托投資公司。何江旭、管文浩分別在期貨公司任要職。陳紹勝、梁豐等7人曾在外資投資公司工作。 老基金經理篇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基金業從誕生之日起,始終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2004年也不例外,仍然上演騰挪大法。據《紅周刊》數據室統計,年內共有58只老基金(成立1年以上)變更基金經理,以2003年年底110只基金為基數來計算,基金經理更換率為52.7%,涉及基金經理多達105人。其中,富國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漢興(資訊 行情 論壇)、基金漢博(資訊 行情 論壇),華夏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興科(資訊 行情 論壇)更是年內兩次換將。 新人條件優秀 在2004年基金經理變更所涉及到的105人中,有58人走馬上任,代替了原來的基金經理;有40余人從原崗位卸任,各奔東西。個中的悲歡從簡簡單單的公告中是無法看出的。 在這58名走馬上任的基金經理中,有3名是博士學位,4人為學士學位,其余51名均為碩士學位,占絕大多數。其中,經濟學碩士有29人,工學碩士8人,法學碩士2人,其余未注明所學方向。 這58名基金經理的年齡主要集中于30到38歲之間,個個經歷不俗。大部分基金經理曾做過投資經理或者基金經理助理;部分基金經理例如基金裕澤(資訊 行情 論壇)的經理高陽、景順長城景系列基金經理曾昭雄有海外從業的經歷;同時,還有部分基金經理是行業研究員出身,例如基金科瑞(資訊 行情 論壇)的經理陳彤、基金通乾(資訊 行情 論壇)的經理張繼榮。 舊人各奔東西 新人條件優秀,舊人也并非個個不像樣。高學歷、經歷豐富、年富力強仍然適用于他們。為何陣前易帥,雖然其中細節難以深究,但從他們的去向之中,也可管窺一二。 在卸任的40余位基金經理中,有15人難覓其蹤,有4人在本公司內部進行了調整,管理另外一只基金,10人則改換門庭,轉投其他的公司。 還有的則是高升一級,如國聯安德盛穩健基金經理孫建改任公司市場總監;嘉實成長收益基金的基金經理之一——竇玉明,由于升任嘉實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一職而不再擔任基金經理。 除以上原因,出國學習、舉家遷移和個人原因也是基金卸任的說辭,但是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對于大部分基金經理的去向,天涯何處是歸宿,則不得而知。 長盛換人如走馬燈 2004年中,長盛基金管理公司共發布兩次基金經理變動的公告,5月的公告涉及5只基金、6個基金經理,2人上任,4人卸任;10月的公告涉及4只基金、5個基金經理,3人上任,2人卸任,真是令人眼花繚亂。 長盛基金管理公司2004年股東和管理層有較大的變化,國元證券成為新的大股東。由此可見,上層有此劇烈變動,多名基金經理走馬燈樣換來換去也不足為怪了。 5月份,公司公告同意閔昱辭去基金同益(資訊 行情 論壇)經理職務,同時聘任其為基金同智(資訊 行情 論壇)經理,10月份,基金同益由許彤接手,這其中的5個月不知基金同益由誰來操作,如同沒人管的孤兒。 易方達人多力量大 對于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來說,多人一起并肩作戰也許是其投資風格。4月7日,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聘任陳志民先生、梁天喜先生、劉超安先生擔任基金科匯(資訊 行情 論壇)的基金經理,共同管理基金科匯。 戲劇性的是,陳志民在2月份時由于公派留學不再擔任基金科瑞的基金經理,而4月份,重新回到易方達,繼續做基金科匯的經理。 至此,基金科翔(資訊 行情 論壇)、易方達策略成長基金和基金科瑞均為兩個基金經理同時掌控,基金科匯則演變為三人行。也許是人多力量大的原因,易方達旗下的基金整體表現都不錯,在2004年月104只累計凈值增長率排名前十名的基金中,就占有三席。其中,基金科匯、科翔分別列第二、第四位。而且,基金科匯目前還是市場中凈值最高的基金,1月21日的凈值高達1.363元。- 欲速則不達 賽爾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 潘福祥 股市低迷,基金的競爭開始白熱化,曾幾何時的金領基金經理們首當其沖地開始被放到火上烤,每年按業績排名次,成王敗寇。去年拿頭牌的基金經理可能今年就被炒魷魚,盡管殘酷,但是想到過去他們拿的是超出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薪酬,其中自然包括了職業的風險補償,倒也公平。 前不久和美國諾德.安博特公司的合伙人聊天,這是一家有著75年歷史的資產管理公司,談到我國基金經理的績效考核方法,他嚇得吐著舌頭直吸冷氣,大呼不可思議。按他的說法,就是巴菲特也不敢到中國應聘基金經理職位,因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難勝任的工作。 他告訴我,他們公司評價基金經理的能力,一般以3到5年時間為周期,考察的標準是看你的排名能不能保持在前50%內。一個基金經理如果能夠連續3年排在前50%,就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管理人,會被提職加薪;如果連續5年排在前50%,說明他基本上處于最好的10%行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資產管理人才。 相形之下,某一年的業績很拔尖,一般不被鼓勵,因為這意味著他可能冒著很大的風險,在一個單邊市中幸運地靠單邊操作而一舉成功。但是幸運不會永遠關照他,當明天潮流改變時,今天的弄潮兒可能就是明天的溺水而亡者。 恐怕因為諾德.安博特有75年的歷史,所以它做起事情來透著一種歷史的滄桑和悠遠感,而我們處在一個只爭朝夕的時代,只有短短幾年歷史的中國基金業表現出點急功近利的心態似乎有情可原。當我表達了這層意思后,他搖搖頭,輕輕地說“欲速則不達”。 的確,漫長的時間之河能夠沖刷掉各種狂妄和自戀,能夠過濾掉一切僥幸和偶然,也能夠熨平任何人為的操縱和違背常理的超越,最后經過時間的滌蕩還能夠保留下來的,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基金經理之最 最年輕的經理——陳鍵,27歲,南方現金增利、南方寶元債券的基金經理。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金融專業,僅有5年證券從業經驗,可謂少年得志。 最年長的經理——高亞華,57歲,澳大利亞藉,招商現金增值基金經理,兼現招商基金副總經理。曾在澳大利亞就職于ING集團長達19年。 最“長壽”的經理——李旭利。雖然不過31歲,但自2000年3月28日起出任基金天元(資訊 行情 論壇)經理以來,至今任期長達58個月之久。比任職時間次久的基金科訊經理馬駿多出1年零1個月。 任期最短的經理——曾昭雄,于2004年5月31日出任湘財荷銀行業精選基金經理,從7月9日該基金放開申購至7月23日離任,僅參與該只基金運作14天。2004年11月18日頂替陳利宏出任景順長城景系列基金經理。 最“革命”的經理——長信銀利精選基金經理梁曉軍、南方穩健成長基金經理李旭利為中國共產黨員,2人也是目前公告中惟一披露黨員身份的人。 專業最“牛頭不對馬嘴”的經理——何如克,英國國藉,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經理,獲現代中文學及中國歷史哲學博士學位,也許對他來說,投資就是一門藝術。 【版權聲明】本文為《紅周刊》授權刊登之作品,其他網站不得轉載本文全部或部分內容,除非經和訊網-《紅周刊》授權許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