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尷尬難以擺脫市場質疑 要拿業績證明自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3日 09:53 北京晨報 | |||||||||
在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結構日益機構化的今天,基金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截至目前,其資產凈值已超過3000億元,約占深滬兩市流通市值的1/4。 毫無疑問,作為市場中舉足輕重的機構主力,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和投資品種對市場和其他投資者具有相當大的影響。但因為種種原因,基金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始終無法擺脫市場議論乃至質疑,這與基金所處的政策法律環境、市場發育水平和自身治理結構是分
然而,基金所面臨的處境確實很尷尬。曾經連續幾年排在十大熱門行業之列的證券投資行業,在2004年居然被列為十大高危行業之一。作為這個排名的注腳,基金經理這個以前最為炙手可熱的職位,目前也成為一個最為動蕩的職位。據統計,2004年度共有54只基金更換了基金經理,更換率為49%。如此人事動蕩是與業績息息相關的。正如同球隊戰績不佳時,教練的“下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當然,目前基金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基金頗受微辭之處還在于其千人一面的風格。這里固然有上市公司業績普遍較差,可供選擇的股票池太過狹小的原因,但由此帶來的弊端卻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造成集中持倉個股的流動性趨弱以及風險的積聚,一旦遇到系統性風險帶來的單邊下跌,就必然將所有基金導向囚徒困境。 特別是在崇尚價值投資理念的今天,基金管理人應進一步強化自身對于上市公司各種動向的敏感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財務數據的研究上。比如近期發生的“伊利事件”,使許多基金紛紛“中招”,甚至包括以往排名一直靠前的明星基金。其實,在“伊利事件”爆發之前,該上市公司已經出現了一些可稱之為異常的先兆,能不能在這種情況下保持足夠的警覺并采取措施,恰恰是能夠反映基金經理人判斷和決策水平的地方。 基金理財與普通投資者最大的區別是人才,建立在高智商的人才庫和嚴密組織體系之上的深層次分析和實地考察能力,都是一般投資者所望塵莫及的。基金管理人理應用更加出色的業績證明自己。對于大量的在各種情況下都義無反顧地申購基金的投資者而言,這樣的要求當不為過。(深圳 尤旭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