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資基金開始發力 基金公司并購重組山雨欲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9日 08:46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徐國杰 上海報道 中信證券意欲收購華夏基金的意圖已經昭告天下,而據記者了解,目前還有一批內資基金公司的股權轉讓談判已近尾聲,接手方絕大多數是外資機構,基金業的一場股權并購重組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美資基金開始發力 從現有的合資基金公司的股權構成來看,歐資的外方股東占了大多數,美資基金寥寥可數,美國基金業的巨頭大多按兵不動。但在目前這波合資談判潮中,有多家美資機構積極籌劃進入境內市場。這一方面顯示出了中國內地市場蓬勃的發展現狀讓他們難以坐視,另一方面,外資在基金公司持股比例的提升也讓他們看到了控股的希望。 根據2002年7月1日起實施的《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第八條規定,“外資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資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中擁有的權益比例,累計(包括直接持有和間接持有)不超過33%,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三年內,該比例不超過49%”。到去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已滿三年,根據上述規定,基金公司外資持股比例可以突破33%,達到49%的上限。 而一些外資機構在談判初便毫不掩飾地亮出了他們的底牌:非控股不談。事實上,49%的外資持股上限已經使談判有了很大的空間,可以通過合理設置股權結構,使外方成為相對控股股東。消息人士透露,目前正在上海籌建的諾德等幾家合資基金的股權結構便是設計成外方“一股獨大”模式。外方持49%股份,剩余股份由幾家中方股東瓜分,這樣外方便成為第一大股東,實現相對控股。事實上,諾德·安博特公司早在2003年即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只是在去年末才根據政策環境,最終簽署合資協議,形成了目前實際控股局面。 除這種模式外,針對老基金公司的特點,外資擬采取逐步收購的辦法來達到控股的目標。第一步計劃先行參股,成為二股東,介入公司實際運營中,第二步再視協議和當時市場情況,考慮直接控股。 對于外資紛紛進入中國擬參股基金公司這一現象,多數業內人士均表示,外資主要是看上基金公司的牌照。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還未完全開發的巨大市場對外資有著無窮的吸引力。而去年以來,有關部門對基金公司牌照的審批速度似有放緩,資本市場全面放開以后,外資想要單獨設立基金公司恐怕難度更大。因此,抓緊收購國內基金公司的股權是目前外資進入國內資本市場的一個便捷劃算的途徑。 合作雙方一拍即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波合資談判潮中,也不乏暫時生存無憂能實現盈利的基金公司,這些基金公司的大股東顯然是從更長遠的規劃來整合旗下的金融資產,在發展到一家階段后,需要引入有實力的境外股東,對公司的投資、客服、營銷等進行本質上的提升,以適應今后更大范圍內的競爭。 不過更多的基金公司則是為了找尋出路。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他們這批基金公司可以說是生不逢時,自成立以來,證券市場持續疲軟,基金銷售市場始終不景氣,不管是總規模,還是單個基金的規模下降的都非常厲害,但是基金公司日常的管理成本又很高,公司的資本金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像這樣的基金公司并不在少數,引進戰略投資者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有家小基金公司高管毫不掩飾對強勢背景的渴望:“他們的網絡資源和強大的公司背景對基金公司發展都極為有利,我們當然希望能有強勢股東。” 這在外資覬覦金融牌照的背景下雙方自是一拍即合。除此外,現階段另一個引人矚目的動向是國內一些大型企業也打起了收購基金公司的念頭。消息人士透露,有一家特大型國企下屬的信托公司入股基金公司已基本敲定,預計很快就能走完報批流程。 一家合資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外方進入中國基金市場,謀求控制權是分階段來實現的,外方拿到控股權的時間點取決于中外雙方的談判,這說明中國基金市場在經歷了一輪合資基金熱潮以及法規進一步開放的背景下,目前外資提高了談判的籌碼,有了更多的主動權。而且如果外資有更多的話語權,外方股東在資金,專業技術等方面無疑會做出更大的投入,“他們會有更大的原動力”。雖然這種外資相對控股的模式能否最終獲得監管部門認可尚不得而知,但這種苗頭無論是對于已進入市場中的先行者還是觀望者都是一種鼓勵。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