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素綜合作用促基金熱銷 低風險產品仍是主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3日 11:0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汪濤 上海報道 4月20日,上海到北京的列車上,為了趕在“關門”之前買到雙息平衡基金,楊女士用手機完成了認購手續。 “由于投資者認購熱情超過預計,為了利于基金的投資運作,決定提前一周結束募集
短短10個工作日超越50億元,而21日又迎來了投資者認購高峰,上投摩根雙息平衡基金原定募集截止日為2006年4月28日。 這讓市場回想到2004年初那輪基金熱銷行情,“與兩年前相比,2006年再度升溫是三種因素的綜合效果,也是市場更為成熟的標志。”基金業人士分析。 主動性購買 對于提前結束發行,上投摩根總經理王鴻嬪的解釋是,“先求好、再求大是公司一貫堅持的理念。不盲目追求首發規模,優先追求穩定的投資業績,強化品牌效應”。 實際上,去年9月推出阿爾法基金時,上投摩根就采取了為期兩周的“閃電發行”。 四月天草長鳶飛,國內基金市場漸露一絲生氣,平衡型、債券型、保本型及貨幣市場基金等10余只基金在各大代銷渠道紛紛亮相。 據記者了解,相關數據中,上投摩根雙息平衡基金、信誠四季紅基金與湘財荷銀效率優選基金等銷售勢頭領先,而海富通強化回報、匯豐晉信2016等也表現出不錯的上升勢頭。 發行首日,上投摩根雙息平衡基金就突破2億元,短短10個工作日超越50億元,在認購勢頭一片大好的情勢下提前結束發行期,更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基金發行市場正在逐漸回暖,基金業人士表示,2005年,基金發行陷入歷史低谷,雖然幾只銀行系基金強勢登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首發規模也僅10億元。 2006年,基金發行環境有所改善,但低風險基金產品仍然是發行主流,幾只大規模基金幾乎全部為貨幣和短債基金。 據悉,今年以來,股票基金平均首發規模為16億元,上投摩根超過50億元的銷售業績,還是讓業內不得不側目相看。 證券市場以超乎預期的速度回暖,投資者信心不斷得到回升,此輪基金發行受到了市場的更多關注,這是外部因素,基金業人士分析。 在2004年初的基金發行時,主要是由于大盤上漲,2003年基金平均業績達到20%以上,這次與前兩年并不相同。 在基金火熱的發行局面中,不難發現,投資者選擇基金時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購買。 “和以往大多由客戶經理推薦的情形不太一樣,現在很多投資者都是直接報出要認購的基金產品,”一位建設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客戶經理指出,“從而造成了市場追捧一只基金的局面。” 基金業績原動力 投資者的踴躍,與基金業績不無關系。 “老基金漲得那么高,現在終于有一塊錢的,當然趕快買。”這句話道出了很多投資者的心聲。4月20日,上投摩根旗下的中國優勢凈值在國內最高,為1.51元;阿爾法凈值1.37元,該基金成立僅半年。 在銀河證券開放式基金排行榜前五名中,股票型、偏股型排行榜的爭奪最為引人注目,今年以來,上投摩根兩只基金雙雙占據前列,這個成績讓同行頗為眼紅。 老基金做得好,顯然增加了投資者對新基金的信心,但業績還不能完全解釋上投摩根的熱銷。做好客戶服務、投資者教育是另一個關鍵因素,2005年中期,上投摩根請專業公司進行客戶滿意度調查。 “在行情低迷時做這個調查,結果會更客觀,”上投摩根市場部人士表示,“當時上投摩根基金業績也能排在排行榜前列,但客戶對服務工作給予了更高評價,這讓我們更加堅定走持續營銷之路。” 在持續營銷方面,一年間,上投摩根以“致富100”理財活動的品牌走遍全國,有近萬名大眾投資者現場參加講座,2006年伊始,再次推出“摩根基金大學”系列講座。 基金業人士分析,持續營銷是基金業一直以來的困擾,短期內難以收到效果,令人欣慰的是,上投摩根的長期堅持得到了回報。 “通過與投資者長期近距離溝通,會讓更多投資者了解基金,將基金IPO轉化為日常工作一部分,自然會促進基金發行。”王鴻嬪表示,“外方股東摩根富林明在1995年,就致力于內地基金市場的教育和推廣,上投摩根延續了這個思路,并收到了成效。” 渠道的潛力 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上海分行,海富通強化回報正在熱銷,“投資者認購非常踴躍,隨著對這個產品特性的了解,后期銷售更加理想。” 與此同時,海富通客戶服務中心電話也是一片繁忙,每天的咨詢電話超過1000個,大大超過預計。 除了規模增大,從渠道反饋消息看,基金投資者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種種跡象顯示,近期基金認購有兩大特點:個人投資者成為基金主要投資力量,如上投摩根新基金的開戶數已超過4萬多;信誠四季紅基金發行中有98%為個人客戶認購。 客戶地區分布“全面開花”,以往基金銷售量較少的一些西部地區投資者踴躍認購基金,這是包括銀行、券商等銷售渠道成熟的結果,分析人士認為。 建設銀行同時托管并代銷上投摩根雙息平衡、湘財荷銀效率優選2只基金,并副代銷建信貨幣基金,構成“一托三”的局面。 4月18日,博時首只平衡型基金也以副代銷形式擠上了建行渠道。 國內基金市場過去曾出現過2只以上基金重疊發行的例子。2004年上半年的基金發行“黃金時期”,工行同時代銷盛利精選(資訊 凈值 論壇)、德盛小盤(資訊 凈值 論壇)與興業可轉債基金,但3只重疊時間僅有4天。 數只基金同臺秀,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不過,事實表明,迄今為止,在建行獨木橋上行走的雙息平衡與效率優選,同其他渠道同期銷售的基金比較,表現依然相對突出。 王鴻嬪認為,建設銀行客戶資源比較穩定,是基金銷售的良好平臺。 “與許多券商的合作也產生共鳴共振。從上投的第一只產品到雙息平衡基金,最大的改變之一是代銷渠道的市場化程度在提速,”對于券商在代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王鴻嬪深有感觸,“銀河證券、中信建投證券、興業證券等,都在基金銷售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