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并購第一案 行業整合大幕拉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30日 14:3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見習記者 于海濤 北京報道 果然不是空穴來風,中信證券的一紙公告宣布了基金行業并購第一案的誕生。
公告稱:G中信(600030.SH)董事會審議通過《關于受讓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權的議案》,根據該議案,同意公司以總價款不超過人民幣3.3億元收購華夏基金40.725%的股權,其中:受讓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35.725%華夏基金股權,受讓北京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5%華夏基金股權。 公司董事會授權經營管理層就上述收購事項,與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支付轉讓價款,并辦理相關手續。 思辨整合 現在,擺在中信證券面前的是,如何擺正中信基金和華夏基金的位置。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第11條規定,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 而中信證券目前已持有中信基金49%的股權,是其控股股東,中信證券再收購華夏基金40.725%股權以后,也成了其第一大股東。這樣顯然是違反了“一參一控”的規定。 一位總部位于深圳的基金公司的首席經濟師向本報記者表示,通常能想到的做法自然是將華夏和中信兩家基金公司合并。"中信與華夏兩家基金公司合并后,將占有十分之一強的市場份額,創造利潤的能力將超過目前排名第一的南方基金。這樣對中信證券也有直接的好處,就是有利于中信證券在資產管理業務領域的低成本快速擴張。” 上述首席經濟師表示。 但合并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華夏基金在目前的國內基金市場,有其強大的品牌優勢,同時公司擁有良好的優質資產。如果整合成一個公司的話,其他的暫且不論,新公司的命名就很讓人頭疼。 公開資料顯示,華夏基金是國內管理基金數目最多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是管理資產規模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其年管理費收入超過3億元。截至2006年2月底,公司管理資產規模超過450億元,在有基金運作的49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3位。 而中信基金的基金凈資產值102.11億元,排名第15位。 或許把兩個名字連在一起,叫“中信華夏基金公司”或者“華夏中信基金公司”,是個解決的辦法。 而這樣,勢必使華夏基金這個有相當影響力的品牌受到影響。張后奇表示,股權變動是股東的事,不會影響到公司業務發展。目前股東正在做一些前期的法律方面的準備工作,還沒有進展到這一步。 如果中信、華夏合并,為了實現平穩過渡,不影響基金的業績,整合后的公司不會在短期內進行大范圍的人事變動。程博明也曾明確表示,中信收購絕不是要把其他公司的人趕走,“所有有用的人全都要留下來”。 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華夏基金公司的獨立董事王連洲,他表示,中信收購華夏基金的結果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華夏的其他股東聯合起來成為控股股東,這樣既可以避免“一控一參”問題的糾纏,還可以使其他事情變得簡單。 行業整合拉開序幕? 有業內人士預測,中信華夏并購案將拉開基金業整合的序幕。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底,國內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已達4714億份,南方基金公司以530億份的規模高居榜首,而規模最小的基金公司只有2.55億份,兩者相差200多倍。 王連洲表示,一些業績好、管理能力強的基金公司,發行新基金還是很容易,相反小基金公司則發行困難。從去年情況看很多小基金吃老本, “這些公司都已經接近死亡邊緣了”。 實際上,一些小規模的基金公司一次只能發一兩個億,坐吃山空,一個億的資本金玩個四五年也就吃光了。 “那么股東為了經營下去,自然會選擇進行市場化整合,拼湊也好,優化資源配置也好,總之壯大規模以后也較容易獲得投資者信任,發新基金時也相對容易得多。”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同時有一位投資專家表示,目前基金公司的業務相對比較單純,對凈資本還沒有過高的要求。如果以后放開委托理財等業務的時候,必然會提出對凈資本的一個最低門檻。 比如在中國保監會出臺的《保險機構投資者交易對手標準》中明確提出:把基金公司根據信用和投資業績情況分成A、B、C、D四個投資等級,保險公司對信用級別偏低的基金將降低投資比例。甚至國內某大型保險公司明確規定,“本公司保險資金不得投資新基金公司的首發基金,因為這些基金沒有任何可參考的投資管理能力和信用情況記錄。” 由此,基金業的行業整合已勢在必行,只是這場大戲何時將達到高潮,還需時間檢驗。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