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資金頻繁出入 基金監管忙著打補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5日 16:29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夏欣、賈志奇 股改正在為某些機構提供套利機會,這恐怕是管理層始料未及的。 繼興業可轉債基金之后,2月22日又有銀河銀聯基金、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資訊 凈值 論壇)基金等五家重倉持有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股份的基金公司為防止新申購資金套
“相信很快就會有相關措施出臺。如果再不加以規范,開放式基金的申購、贖回環節有可能演變成基金業的第二個黑幕。”國內某證券公司首席基金分析師分析說。 而據記者了解,針對機構套利問題,證監會正在擬定相關的制度加以規范。 股改股重倉基金的套利機會 一位資深的基金分析員向記者詳細解釋了套利機構的做法:在股改過程中,股改公司股票雖然停牌,但基金是以股票停牌前收盤價計算凈值。如果機構看好該股票復牌后行情,就可以在股票停牌時買入或是申購重倉該股票的基金。一旦該股復牌后股價上漲,基金凈值也將隨之增長,此時贖回便可輕易套取利潤。 正處在股改之中的招商銀行,由于被多家基金重倉持有,因而成為機構套利的首選。 2005年12月27日,招商銀行因股改停牌。12月28日,興業可轉債基金隨即發生了11筆金額共計超過4.5億元的巨額申購。“部分機構進行套利是去年12月28日巨額申購的原因。”興業基金人士解釋說。 去年12月27日,興業可轉債基金持有的招行股票占基金凈值比例的22.29%。這意味著招行股票只要漲10%,該基金凈值就將增長2.229%。 事實證明,這批巨額申購資金確實如愿以償。據計算,從2005年12月28日到2006年1月5日,每份興業可轉債基金凈值上漲了0.0205元,增幅為2.01%。如果這部分資金1月5日退出,不到10天就可獲取2%的盈利,如果1月11日退出,由于興業可轉債累計凈值已達到了1.0991元,增幅達到6%,巨額申購資金獲利空間更大。 “由于基金重倉的是股改概念股,而股改中股票停牌與基金停牌不同步,導致套利機會產生,此類套利很可能會在以后股改中繼續發生。”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 套利資金侵害其他持有人利益 “套利資金攤薄了原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率,賺的實際是本應屬于原持有人的錢。為了保護原持有人利益,公司才選擇了緊急暫停申購。”興業基金人士這樣認為。 在套利資金“自由出入”的同時,散戶卻很難參與這一場套利“盛宴”。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分析指出,機構有利可圖是由于基金對大額資金申購贖回給予很多優惠,對一些機構大戶,甚至可以免除申贖費用。 散戶卻很難享受到這種優惠。據了解,對于小額資金(如50萬元以下),目前大多數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申購費率為1.2%~1.5%,1年內贖回費率為0.5%,進出相加成本就有1.7%~2%。因此,對散戶而言,只有2%以上的套利空間,才可能有得賺。 “因為有興業的前車之鑒,后續有一些基金紛紛采取停止申購措施,避免了重蹈覆轍。”上述人士分析。 “應該說,機構的這種非正常贖回,無論是對于基金持有人,還是基金管理人都是不利的。基金贖回,影響基金的投資組合,破壞資產搭配,導致基金份額的不穩定,引起基金凈值波動。同時,又不得不迫使基金管理人留存大量備付現金,以應對贖回,從而降低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率。”西北證券的趙剛表示。 渤海證券一位分析師認為:“贖回壓力有短期和長期之分。從短期看,多家基金公司壓力雖然不小,但尚能應對;從長期看,如果其他機構跟進‘套利’的話,壓力之巨可想而知。” 剛剛發布停購公告的某基金公司管理層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投資者的套利行為會構成對基金原持有者的利益侵害,但是,在套利苗頭剛發生之初,基金公司就已經采取了必要措施,停止申購,阻攔新資金入場。但他強調:“正常贖回不會攤薄投資者利潤。” “套利事件”引發制度規范 套利行為暴露出開放式基金的弊端,正在促進行業制度的完善與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說,‘套利事件’是好事。”國內某證券公司首席基金分析師認為。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關于開放式基金的制度缺陷就曾經在學界引發過爭論。但由于當時開放式基金如日中天,問題又不明顯,因此,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如果當時堵上漏洞,現在的套利情況根本就不會發生。”上述分析師預計,“針對開放式基金的申購贖回環節,相信很快就會有措施出臺”。 同時,基金公司也在探索應對套利申購的辦法。一基金經理表示,基金公司開始密切監控基金申購中的套利資本,當確定部分資金為短期套利資金時,基金公司會調整原有投資策略,針對這部分資金制定相應的短線投資策略。 針對開放式基金申購贖回相關問題,晨星(深圳)基金研究中心林晟建議,可以參考國外同業做法,對于在一周內進行短期贖回的操作,投資者須支付0.25%的額外加價費用,以避免因機構投機造成的對長期持有者的不公平待遇。但不能加價太高,以免誤傷正常客戶的投資行為。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