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動態 > 正文
 

不受歡迎的對沖基金將潛入中國銀行嗎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5日 15:26 《商務周刊》雜志

  對沖基金向來投機性極強,以至于人們經常把它和金融危機聯系在一起。當對沖基金出現在中國背水一戰的銀行改革中,會產生怎樣的一種效應和結局?

  □記者 鐘加勇 實習記者 高健

  2005年12月20日,有香港媒體稱,緊鑼密鼓策劃到香港上市的中國銀行股權發生突變
,其剛剛引進的戰略投資者美林國際已將其持有的價值7.5億美元中行股份轉讓給美國Oaktree和Och-Ziff兩家對沖基金。

  中行IPO的最新時間表是在春節后到香港啟動國際路演,并于2006年3月初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一位接近中行的業內資深人士對此評論:“如果在這上市關頭暴露戰略投資者中出現海外對沖基金的身影,這對中行來說無異于是巨大的丑聞。”

  戰略“潛入者”

  “國有

銀行改革根本就不歡迎對沖基金!北本⿴煼洞髮W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評價,“這不可能的。只要看一下銀監會關于戰略投資者的規定就知道了。”

  鐘偉所說的“規定”指的是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和副主席唐雙寧多次重申的所謂引進戰略投資者五條標準:一是投資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二是股權持有期在3年以上;三是派駐董事;四是入股中資同質銀行不超過兩家;五是提供技術和網絡支持。

  按照這樣的標準,中行到現在為止確切公布的戰略投資者有4家,即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BS)、淡馬錫、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

  2005年8月18日,中國銀行宣布與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簽署戰略性投資與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蘇格蘭皇家銀行出資31億美元,購入中行10%的股權。隨后媒體披露,這是一個“一拖二”的財團方案,即蘇格蘭皇家銀行一家簽協議三家來掏錢,其中蘇格蘭皇家銀行出資16億美元,其余15億美元由美林國際及李嘉誠平均出資,各持股約2.5%,禁售期為3年。

  但記者注意到,中行在相關新聞發布中并沒有提到美林和李嘉誠。此后無論是銀監會主要領導還是中行的主要領導,亦沒有承認美林和李嘉誠“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對于二者在蘇格蘭皇家銀行牽頭的財團中出現,中國銀行新聞發言人王兆文的表態是:“中行只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簽訂了入股協議,至于31億美元皇家蘇格蘭銀行如何籌集的,不屬中行的披露范圍!

  蘇格蘭皇家銀行對媒體的表態則略有不同,它稱自己投入的16億美元只獲得中行5%多一點的股份,但它將代美林和李嘉誠行使股東權益,擬派一名代表出任中行董事,其他兩家只參與分紅。

  雙方表態的差別在于,中行用的是“籌集”二字,而蘇格蘭皇家銀行用的是“入股”二字。這意味著雙方在“蘇格蘭皇家銀行占5%股份但要盡10%的信用”上進行了博弈。但無論如何,目前中國銀行的戰略資金中顯然是有美林國際的7.5億美元。而從目前消息稱,美林可能已將其所持股權轉讓給了兩家對沖基金。

  對此,中行行長助理朱民在接受《商務周刊》詢問時不愿做進一步的評述,但他向記者強調:“美林轉讓股權的事,我不清楚,但應該說至今為止蘇格蘭皇家銀行并沒有違約!

  照此推理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中行在簽約中出現漏洞,既然蘇格蘭皇家銀行沒有違約,但中行也只有啞巴吃黃連了。因為美林集團當時并非完全自行出資,而是可能將持有的7.5億美元股權分銷出去,引入了美國Oaktree和Och-Ziff兩家對沖基金作為財團成員。

  當然還有另一種大家都相安無事的可能,就是蘇格蘭皇家銀行轉給美林或美林轉給對沖基金的中行股份,都不是戰略投資者的股份,而是承諾在中行IPO時購入的股份!芭e例說,建行上市過程中,淡馬錫是分次購入建行股份的,前面購入的部分是戰略投資,3年鎖定不能轉讓,后面承諾IPO時購入的部分不是戰略投資,在上市之后就可以轉讓!辩妭フJ為,蘇格蘭皇家銀行現在也存在這樣的可能,即它除了花31億美元購入中行10%的戰略股份外,還承諾在IPO的時候買入一批,而后面的部分轉給別人是它自己的事。

  鐘偉進一步解釋,作為戰略投資者,蘇格蘭皇家銀行所獲得的市凈率都比較低,而IPO后拿到的股份市凈率就高很多了。一般來講,后者是前者的2倍左右。因此鐘偉認為,蘇格蘭皇家銀行不大可能將這10%低市凈率的戰略股份拱手相讓給美林或其他對沖基金。

  這的確是一個難以求證的命題,因為外界根本無法知道中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所簽協議的細則和條款,也無從知道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美林及對沖基金又簽訂了怎樣的協議,各利益方卻都三緘其口。

  低調的對沖基金

  記者多方調查了解到,此次披露的兩家對沖基金,在美國的名氣并不大。通過互聯網搜索,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有一個自己的網站,而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也找到了一個網址,但始終無法登陸。

  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的英文網頁顯示:該基金成立于1995年,7名創始人曾于1980年代中期加入美國西部信用公司(TCW),并領導該公司在高收益債券、可轉換債券、不良債權、本金投資以及不良資產等方面的活動。該基金90%以上的投資團隊也來自TCW,現在總共約有300名員工組成,總部在洛杉磯,并在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法蘭克福和香港等地設有分部。

  記者了解到,此次涉及中行股份的是Oaktree的香港分部,但該基金的網站上并沒有顯示香港分部的電話,記者又試圖通過洛杉磯總部了解情況,但該總部的電話始終無法接通人工服務,后來費盡周折才通過倫敦聯系到了香港分部。

  Oaktree香港分部的黃茵接待了記者,她向《商務周刊》解釋,公司網站上之所以沒有香港的電話,是因為香港分部于2005年10月才成立,運營至今不到3個月,而她本人到這個崗位時間也不長。

  該基金并沒有否認媒體關于它們入股中行的報道,但除此之外,并不肯透露更多的信息,只是答應全力幫助記者聯系老板的采訪。但截至記者發稿,采訪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回復。

  另一家涉及中行股份的對沖基金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號稱是美國第8大對沖基金,也是全球最大20家對沖基金之一,管理著140億美元資產,在紐約、東京、中國香港等地開展業務,是最早開展亞洲業務的美國資產管理公司。

  但是,這樣的一家基金其紐約總部的電話卻一直無法接通,也沒有一個外界可以直接登陸的公司網站。與同為美國前幾大基金公司Fidelity Investments、Vanguard相比,其公開資料顯得十分罕見,而后者經常是新聞媒體報道的對象。

  在美國、加拿大金融圈內從業多年的環球證券基金首席投資執行官丁大衛告訴《商務周刊》,他很少聽過這兩家基金的名字。

  丁大衛管理的環球證券基金也在美國注冊,但屬于可以投資各種金融及衍生產品的私募基金。丁大衛介紹說,一般的私募基金在美國成立很簡單,只要符合投資者條件就可以成立,所以美國的基金多如牛毛,全美就有8000多只。在他看來,Och-Ziff即使有140億美元的盤子,也談不上全美第8,但由于對沖基金往往都是私募基金,并不像公募基金那么透明,因此“它說第幾就是第幾了”。

  “從公開數據上看,這兩個對沖基金并沒有對香港的藍籌股做大規模的投資,倒是在二三線股中可見其身影!笔质煜は愀圪Y本市場的香港大福證券研究部主管麥德光告訴記者,Och-Ziff在香港目前持有的投資包括東風汽車(0489)、保華建業(0577)和英皇娛樂(0296)等,而Oaktree則持有筆克遠東(0752)和毅力工業(0332)等。

  再次“所賣非人”?

  無論如何,Och-Ziff及Oaktree極強的投機性,肯定不會對中行的IPO起到穩定軍心和示范的作用,亦不會替中行改善公司治理。

  “哪怕一萬家對沖基金持有中行股份,對中行上市路演的意義是零。”鐘偉說。

  實際上,中行在引入戰略投資者環節上一直備受各方的質疑。前一次發生在2005年10月中旬,中行的最大股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在董事會上否決了淡馬錫出資31億美元收購中行10%股權的提議。在計劃入股中行之前,淡馬錫已拿下民生銀行4.55%和中國建設銀行5.1%的股權,如果再入股中行的話,這家隸屬新加坡

財政部的金融控股機構顯然越過了銀監會的“紅線”之一,即入股同質中資銀行不得超過兩家。

  “淡馬錫風波”甚至還在市場上引出了金融安全威脅論。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后來解釋說:“投資兩家以上同質銀行很可能使被入股的中資銀行有同樣的業務結構或客戶群體,從而出現利益沖突、關聯交易,甚至可能導致市場壟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次媒體披露的美林將持有的中行股份私下轉讓予兩家美國對沖基金,盡管尚無法得到更多細節確認,但仍不免讓人再次質疑國有銀行引進外資和海外上市之舉。

  鐘偉解釋說,真正的戰略投資者可以給中行帶來聲望,比如蘇格蘭皇家銀行入股中行,除了付出購買股份相應的資金外,還付出了自己的商譽!斑@也就是戰略投資者之所以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股份的原因之一,而對沖基金有什么牌子可言!辩妭フf,“無論如何都無法相信對沖基金會成為戰略投資者,否則那將是國際銀行界的重大丑聞!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