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動態 > 正文
 

監管層加強基金公司內控審計 規定提風險準備金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10:28 證券時報

  □ 本報記者 榮籬

  大年初五,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朋友就端端正下地坐在辦公室加班。他向記者抱怨說,今年對基金的年報審計工作量非常大,事務所的工作增加了很多。

  今年1月11日,證監會基金部向基金管理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下發了《關于2005年度證
券投資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年度報告編制及審計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基金公司的有關人士也表示,這一通知對會計師在內控審計方面進行了細化,增加了事務所的工作量。

  審計責任加大

  據了解,由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內控評價報告從2003年開始實行,這一報告是非公開信息,直接上報

證監會。近年來,內控評價報告涉及的內容越來越多,這次的《通知》就是一個例子。

  《通知》要求,會計師事務所應對基金公司的主要業務環境的內控情況進行核查,并出具內控評價報告。會計師的核查范圍應至少包括營銷、投資、研究、交易、運營、財務等環節,報告應分別針對這些環節的內控制度進行評價。《通知》強調,內控報告中包含的問題應不僅限于金額超出審計重要性水平的問題,同時還應包含盡管金額尚未超出重要性水平,但性質較為嚴重的問題。

  業內人士估計,加強對基金公司的內控審計是監管層吸取證券公司的經驗的結果。幾位被采訪人士均向記者表示,過去在對證券公司的審計中也發現過一些不良的苗頭,但沒有及時重視和制止,以至后來證券公司紛紛出事。現在,監管部門重視審計工作,就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不過,基金業內人士認為,證券公司與基金公司的運作有很大的區別,有托管行把關,不會出現大問題。即使有毛病也是小毛小病,不至于會釀成大禍。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自《基金法》的幾個配套辦法出臺后,監管層對基金公司的監管力度加大,對公司的運作掌握得更清晰,會計師的審計工作是否到位一目了然,這無形中也加大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壓力。如果監管層已掌握的違規行為未被會計師審計出來,事務所的麻煩就大了。

  投資者渾然不覺

  雖然事務所感到近年來審計責任加重,工作量也加大了,但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并沒有感覺到明顯的變化。投資者數年來一如既往的看到“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在每年的年報和半年報中,審計報告完全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內容。

  據業內人士稱,盡管會計師的審計工作量增加,普通投資者能看到的審計報告仍然不會有什么變化,除非有基金被出具“非標準”格式的審計報告。而監管層獲得的內控報告則會豐富很多。

  盡管基金的審計報告歷來都比較“干凈”,投資者幾乎沒有看到過哪家事務所給基金出具過非標準格式的審計報告,但消息人士透露,隨著監管部門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多,對事務所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近年,就出現過有兩家事務所被內部批評的情況。

  此外,記者注意到,除少數幾家國內事務所外,基金審計幾乎全部被四大所壟斷。與此同時,只有少數基金出現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情況,但更換原因未在更換公告中披露。

  公司提取20%風險準備金

  除了對審計方面的規定外,《通知》規定,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參照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的有關規定,按當年收取的基金管理費的20%提取風險準備金。雖然2002年開始執行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從事證券業務的金融企業應按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一般風險準備,但一直沒有具體辦法。此次〈通知〉也沒有規定基金公司必須提取此項準備金。

  按一般投資者的理解,基金資產托管在托管銀行,基金管理人不對投資人承諾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基金資產是完全的,虧損又由投資人自己承擔。那么,風險準備金的用處是什么呢?

  業內人士對此有不同的解釋。有人士表示,這一風險準備金可以用作處理在基金管理人操作失誤時的賠償。這位人士舉例說,過去曾經出現過,可轉債到期應轉股而因管理人的失誤未轉的,給投資人造成了損失,因此該公司向該只基金賠償了120多萬元。

  另有人士認為,風險準備金對那些資本金耗用殆盡的公司來說,可以維持其一段時間內基金正常運作所需要的費用。此外,還有人士分析,風險準備金在委托

理財業務開展后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不排除基金公司會為委托理財業務承擔一定虧損風險的可能,那時,風險準備金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5,6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