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席位制徘徊在十字路口 繁復和浪費弊端顯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6日 09:38 證券時報 | |||||||||
□ 程林 沿襲多年的基金租用券商席位制度,隨著基金公司和基金品種數量的增加,冗雜、繁復與浪費的弊端已相當明顯。 基金席位制度沿用了多年前的規定:每只基金通過任何一家證券經營機構買賣證券
到2005年底,國內已有200多只基金投入運作,它們使用的席位數量超過1000個,每年支付數億元的交易傭金,然而這一切是否必要呢? 有基金業人士指出,對于基金現行席位制度的弊病,業內都已心知肚明,甚至可以說是怨聲載道,即在現行交易環境下,基金公司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席位用來交易,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租用席位是浪費的,相反,席位已經成了各基金公司進行利益分配的一個工具,根據各券商提供的研究、銷售支持或者其他服務的不同,基金通過繁多的席位配備給予細化分配。 現代經濟追求的是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它需要刪除不必要的環節和成本,以提高有限資源的價值,然而基金業現有的席位制度顯然是相反的,也許有關部門賺得了5元的利潤,但整個基金業卻為之付出了100元的成本代價。 許多大型基金的席位數量已達到數十個之多,為了管理數量龐大的席位,基金公司還得聘請一定數量的專人進行管理,這需要不菲的人力開支。而在這么多席位里如何與券商平衡關系,如何通過傭金激勵券商成為各基金公司很頭痛的事情;而每增加一個席位,就要占用幾十到數百萬元的基金資產作結算備付金,資金成本壓力相當大。 根據記者測算,一個席位分攤下來每年的成本約10萬元,基金必須在1個席位完成1.2億的交易量才能勉強保本,1只基金不低于4個席位,就需要近5億元的交易量,而去年不少股票基金的規模低于5個億,這可能帶來后續的問題,即部分小基金可能需要人為加大股票周轉率,否則券商保不了本,可能以后都不愿意給新基金提供席位,而如果人為制造成交量,又涉及到一個損害持有人利益的問題。 如果回到八年之前設置30%的規定,是因為當時基金公司的大股東多為券商,防止傭金利益的過分傾斜,而且基金數量很少,問題尚不嚴重。那么八年后的今天,在許多因素都已根本改變的背景下仍然墨守這樣的規定,就不甚合理了。 基金業已不是過去老十家的基金業了,競爭的加劇,使得過去一些被忽視的行業成本問題一一浮出水面,在加強對基金公司行業自律監管的同時,一些合理的減輕基金不必要負擔的改革也被業內強烈呼吁。而席位制度改革,正是一個可以選擇的突破口。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