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豪杰逐鹿基金業 圍城上演淘金大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1日 17:1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翁嘉鳴 時值歲末,內地基金業資產管理規模突破五千億元,基金公司也超過五十家,作為基金公司真正的所有人,他們的股東對其支持和投入又如何呢? 出資額增長趨勢明顯
目前,包括籌建中的基金公司共55家,合計注冊資本達64.81億元人民幣,其中注冊資本達到2億元的有4家,皆屬中外合資公司;出資在1.5億-1.6億元的有6家,1億-1.5億元的有8家;另有26家公司注冊資本為1億元,僅1家在1億元以下。每家公司平均注冊資本為1.18億元。 隨著《證券投資基金法》及配套法規實施和基金公司營運的需要,幾乎所有公司都已達到行業法規對注冊資本的新標準,且有30%的公司超過了對出資的最低要求。 隨著合資基金股東特別是外資方增資實施、銀行和保險公司進入該行業以及現有公司為滿足公司經營和發展需要,整個行業平均注資額水平增加趨勢已經愈加明顯。 166家法人股東192次出現于基金公司出資人名單中,不考慮非原始股東受讓基金公司股權溢價因素,平均每家出資3900萬多股(元),有62家出資超過該額度,占股東總數37%。另有16-20家考慮到受讓溢價,也達到或超過平均出資水平。 換而言之,近80家各自拿出了超過4000萬人民幣參股基金公司。預計隨著外資增資等其他因素,超過這一投入額的公司將超過所有股東的半數。 雖然基金業正面臨分化格局,但放眼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資產管理業在中國依然屬初始發展階段。其無論從行業規模、產品創新、經營業務范圍等各方面均留有發展空間,且中國大陸具有一個龐大的潛在市場,從各方目前對其預期及投入來看,至少未來一段時期內其力度不會下降。 券商是主要股東 國內參股機構主要為證券、信托、財務公司以及新進入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作為《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規定的主要股東,金融企業當然是進入基金業數量最多的群體,而其他行業公司則居次要地位。 2005年銀行號基金公司的成立是基金業最具標志性的事件之一,也將對該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工行、交行和建行合計投入3.7億元,占3家合資企業資本額的62%。 基金公司中出現了38家證券公司的身影。其中國泰君安、海通、申銀萬國、銀河、廣發、光大、招商、東方、長江、華泰、興業、西南、東北、長城、中科證券等15家入股了兩家基金公司。 以上公司多為全行業有影響、地方重點或者具有雄厚背景的券商,至少控股一家公司以納入金融體系中,進軍資產管理業是其打造金融集團具有戰略性的步驟之一。 對照最新公布的創新和規范類券商名單,除了中金公司和據傳正與荷蘭全球保險集團洽談合作的東海證券外,其他創新類券商悉數入股該行業,且有8家券商和“中信系”(通過下屬證券和信托公司)均實現了“一參一控”;興業、國海和中銀國際等三家規范類券商也榜上有名。 不考慮受讓和增資股份溢價因素(如未說明,以下均同),38家券商合計出資21.82億元,投入資本金水平遠超所有股東平均投資水平,占其注資基金公司合計注冊資本額39.33億的55.43%。這表明證券業普遍重視對資產管理業務的拓展。 信托公司是數量僅次于證券公司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有24家信托公司入股了24家基金公司,其中上國投、山西信托、國投弘泰、外貿信托、中泰信托和山東國投等對其投入比較可觀,其背后的實際控制人中化集團、上海國際、國投公司、華聞控股均是國家和地方具有雄厚實力控股企業集團或政府投資主體。所有入股信托公司合計出資10.52億元,占其注資基金公司合計注冊資本額28.25億的37.22%。 財務公司均為兵器、中遠、華能、國家電網等央企控股企業,出資總額1.19億元投入4家公司,占注冊資本比例為25.3%。 基金公司資本金來源中,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運營主體也占有一定比重,如國投、華源等中央企業,上海儀電和久事、蘇高新、清華、浙中大、青島國信等地方國有資本經營公司,20多家企業共投入約5.2億元。實德、橫店等19家多元產業經營投資控股企業(集團)的投入在4.9億元左右。 此外,能源、電力、貿易、金屬、化工、食品、通信、交運和公用事業類企業均有涉足,其對基金公司投資總額與前兩類企業相當,其中粵美的、海欣股份、蘭生集團、湖南湘泉、海化集團注資居前。較之金融機構,這些出資主體對基金公司的熱情明顯下降。當然,這也與相關法規對非金融機構的制約有關。 國資仍為主角 由于歷史的原因,國內金融業大多數是國有經濟成分占主要地位,而且每家基金公司都有國有資產直接或間接控股的股東。 參股的民營企業多屬非金融機構,但對基金業的投入還不成氣候,僅在15家基金公司中出現了其身影,除廣發、金信、中國新紀元和前不久高價接盤的深圳北融信外,絕大多數均屬配角且實際投入不多,實德和廣廈僅具有象征性的一二百萬。隨著衡平信托易手和金信或將進行政府注資,14家民企對“基業”總投資將降至4.5億。 一年后的今天,國外資本正以“閃電”速度切入“中國跑道”,21家外國金融集團、獨立資產管理公司云集內地基金業。 合資基金目前超過20家,僅用了3年時間,增長迅速。有18家合資基金公司以發起方式入股,外資合計投入7.61億元;3家外資股東通過受讓入股,另有2家外資發起人繼續增持中方股權增資,后兩部分均以溢價購入合計1.67億股。據估計目前外資總投資已經達到1.5億美元左右。 經濟發展水平反映投入力度 國內股東注冊地域分布覆蓋23個省級地區,除了四個直轄市外,包括廣東、江蘇、山東、安徽、山西、浙江、福建、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吉林、四川、陜西、云南、甘肅、遼寧、青海、寧夏,還有香港特區。 而外資股東來自于西方工業六強、荷蘭、比利時和瑞士,其中后進的美資已經呈發力態勢。從股東數量和投入資金來看,京滬深三地股東分布密度最高。北京作為首都,眾多對國民經濟舉足輕重地位的各行業支柱企業均坐落于此;中央企業的聚合加上其旗下的子公司,構成了一支重要的股東群體。 上海和深圳兩市作為兩大金融要地和經濟發達城市,良好的國民經濟基礎和金融生態使本地企業集團和外埠實業機構都在此落地,都使兩市企業在股東名冊中顯得分外矚目。而國內基金公司大多坐落于區兩地;而國內經濟總量居前的粵(不含深圳)、蘇、魯三省企業對基金業投入和股東數量也一定程度顯示了高出其他地區的經濟實力。綜合看來,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對基金業投入水平相對越高。 期待優化參與途徑 近來對國內金融安全議論明顯增多,特別是對于外資在銀行業和基金業擴張。合資基金中外資方背景雄厚,增資欲望強烈。外資有的是“錢”,要的是“權”,而“中方擁有控股權,外方享有管理權”模式在現有法規條件下合資中已得到相當程度的實現。 一些外資方人士表示,對于目前基金業格局,不應該僅為減少開支和虧損,削減對企業的投入,對于必要的經營活動將繼續得到股東方的支持;外資方對于目前的虧損有充足心理準備,短期問題不會影響其既定的策略布局。 他們看好的是基金業長遠的發展,將視其為長期投資。支持他們言論的,是母公司一年少則幾億多則上百億的滾滾利潤! 對他們而言,“不進入中國才是最大的風險”,而優越的條件又使其能引入和吸引所需的管理和投資精英。而扮演基金業重要角色的國內投資者,特別是金融機構現今卻面臨著陣痛,券商、信托機構由于各種眾所周知的原因,其本身就處在一個不穩定的環境中,急需外部“救贖”。 從最近公布的券商財報看,即使屬于創新和規范類的券商財務情況也不樂觀,個別如東吳這樣質地好且規模相對小的券商也遭遇幾年來首次虧損;個別券商甚至為了重組或減少虧損額目的,被迫對外拋售基金股權,從“戰略投資者”變為“財務投資者”。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具備實力符合參股條件,扮演“后來者”券商已經寥寥無幾。而放眼實業股東,受制于法規限制,像中石油這樣具有壟斷收益的企業直接以非金融機構模式進入又難以對基金公司構成重大支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