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宣戰基金公司 人民幣理財爭鋒貨幣基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6日 01:23 中國經濟時報 | |||||||||
23日,記者從中國工商銀行獲悉,該行已經獲得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的批復,獲準開辦“穩得利”人民幣理財產品,從而成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中最先獲得銀監會批準開辦人民幣理財產品業務的商業銀行。從而拉開了四大行宣戰基金公司的帷幔。 人民幣理財成熱點
在近期的理財投資市場上,“人民幣理財”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2004年年底,光大銀行率先發售的“陽光理財B計劃”締造了短時間內銷售幾十個億的驚人記錄。面對人民幣理財的廣告語,不少投資者都無法抗拒它的魅力:“本金安全、年收益率在3%左右,甚至更高、無風險、安全有保障”等。 另外人民幣理財產品可以說是人人都買得起的“平民投資”:光大、民生、招商、中信實業、興業、華夏等6家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從投資起點金額來看,前5家銀行最低為10000元,而華夏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只需要5000元。 人民幣理財其實就是準基金 基金就像是一個很大的蓄水池,人們將自己的資金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投入到這個池中。投資者會以委托的方式尋找一個資金的管理人,幫助他們打理這筆龐大的資金,以實現資金的保值和增值,最后投資收益返還給投資者,投資者同時付給資金管理人其應得的費用。由于總體資金的規模比單個個體資金的規模要大很多,因此能涉獵更廣泛的投資領域并分散了個體的投資風險。 人民幣理財產品雖然是由銀行推出,但設計理念基本上秉承了基金的模式,而其自身的特點和操作過程與基金是基本相同的。但是由于推出的主體不是基金公司,因此只能說是一種“準基金”。 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具體操作是這樣的:首先投資者通過儲蓄存款的形式購買該產品,銀行和投資者之間會簽署一份承諾到期還本付息的理財合同;之后銀行將募集到的資金集中起來進行投資,投資的主要對象包括協議存款、國債、金融債以及央行票據等風險較低的金融工具。最后將扣除了銀行應得收益外的投資收益返還給投資者。 貨幣市場基金成靶子 貨幣市場基金可以說是人民幣理財的最大競爭者,如果將人民幣理財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從收益、流動性、風險這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和分析,就會明白這一點。 人民幣理財產品剛剛推出市場時的收益不足3%,以光大“陽光理財B計劃”為例,第一期產品的收益率為2.88%(稅前)。但后來隨著民生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中信實業銀行、興業銀行等加入戰團,銀行間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爭奪更多的客戶,各銀行紛紛開始提高產品的收益率:從不足3%到3%以上!瓣柟饫碡擝計劃”的第六期產品收益已經上升到3.18%了。而興業銀行新推出的“萬利寶”——“年年升”人民幣理財產品更創下了一年期收益率3.24%的最高記錄。估計未來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有可能會繼續上升,但是由于它投資的主要是低風險金融工具,相對的收益也不會太高,保守估計不會超過3.5%。 而目前市場上7只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率從2.5%到3%不等,貨幣市場基金平均收益率在2.6%左右。以招商現金增值基金為例,年收益率約為2.669%(截至2004年10月10日),在國內7只貨幣市場基金中排名第二。 從“流動性”來講,人民幣理財產品按照協議規定,雙方都不能提前終止協議,如果在理財期間投資者有應急需要,可以選擇不超過認購數量70%的質押貸款;而貨幣市場基金的支取就相對方便得多。一般來說,投資者如果有需要,只要在營業時間內提前一天遞交贖回申請,一般隔天贖回款就能到賬,收益也是按照最新的7天收益率執行,不存在利息打折的問題。 就“風險”而言,人民幣理財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的投資標的大致相同。但是對于銀行來說,貨幣市場是他們最為熟悉的領域,一切操作都駕輕就熟。而且他們掌握了一些只有銀行才可以進入的投資領域,如協議存款、票據交易等。僅這些內部資源優勢就足以讓銀行實現對客戶承諾的收益率。另一方面,銀行理財計劃的封閉式管理在確保收益率方面又增添了一個有效渠道。不同于貨幣市場基金,銀行的理財計劃資金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進行杠桿式的滾動操作,而沒有明確限制的商業票據投資同樣也有助于收益率的提高。 以上這些優勢都是基金公司所不具備的。而且貨幣基金是開放式基金的一種,其收益率也無法保證,很有可能出現較大的波動。 潛在風險不可回避 要提醒投資者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既然作為一種投資,它肯定是存在風險的。 目前人民幣理財產品所面臨最大的風險莫過于“加息”。不少專家預測:2005年中國將進入新一輪的加息周期,如果再遇到銀行加息,選擇人民幣理財的投資者不能中途取款,可能收益率會低于未來的儲蓄利率。 另外雖然目前國內銀行都是“信譽”的象征,但是它自身的經營風險也不容忽視,當某家銀行出現經營困難時,它所銷售的理財產品也可能出現兌付危機。 有專家分析,2005年金融機構將會推出越來越多“聞所未聞”的投資理財產品。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投資者的你只要遵循“知己知彼”的原則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的理財目標和需求、明確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知彼”無疑就是要清楚掌握理財產品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