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 > 正文
 

能源對沖基金三年做多石油解密 利潤是最好杠桿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9日 02:09 第一財經日報

  本報記者 田毅 發自美國

  上世紀90年代后期,能源對沖基金就進入了NYMEX(紐約商品交易所)。但是安然和高科技股的倒塌和“9·11”讓這些基金苦不堪言。

  2003年之前:轉戰南北

  由于投資者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心,國際資本開始撤離美國股市,加上2002年歐元、日元對美元匯率出現轉折性回升,于是它們分兵轉戰歐、日,轉向傳統的避難所——政府債券市場、地產和能源。

  1999年國際債券凈發行總額比上年增長了79%,2000年該增長率迅速萎縮到1.8%,2001年仍僅為9%。這表明,此時國際債務工具市場的擴張極不穩定,債券形式的資本流動具有很強的波動性。

  另一方面,由于之前美國政府實現財政盈余,新發債券規模減少,舊有債券的供給也因政府的回購而逐漸下降,為此,國際投資者需要尋找新的投資渠道,逐步走向一體化的歐洲政府債券市場引起它們的關注。

  根據歐洲央行統計。歐元區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和組合投資凈流入額自2001年年初起一直到2002年前半年連續下降,債券投資也由此前的凈流入美國轉為凈流入歐元區。據悉,這些資本中的一部分就是對沖基金。

  直接投資也有意圖分散至全球,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外來資本由2001年的489億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570億美元。中國自身改革的努力加上這些外部因素,2002年中國也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接受國。

  另外一個受到國際資本青睞的領域是地產,磚頭似乎比有價證券牢固。持續的

房地產熱已經表明長期實行低利率的有效性。私人投資者、養老金基金都在紛紛涉足房地產。

  2001年后美國通脹預期對熱錢投機取向的影響亦不可忽視。

  有理由認為,投機資金需要通過對商品期貨投資回避通脹風險。一方面,投資商品期貨能夠像投資證券與債券那樣獲得較高的回報,波動性又低于證券與債券,而商品期貨與證券和債券具有負相關性,與通貨膨脹又呈正相關性;另一方面,對于每一預期回報,管理期貨賬戶在組合中的風險遠低于單純的

股票組合。

  分析美國各交易所11種主要商品期貨持倉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第一,除取暖油、銅和棉花期貨外,其他各品種在2005年8月末的持倉量均較2001年8月末增加了50%以上,充分反映了資金追逐商品期貨的現象。第二,原油期貨不僅持倉量最大,增長率也達到近80%。(見表一)

  本輪原油期貨價格的上漲是始自2001/2002年更替之際的全球商品期貨牛市的一部分。

  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為什么幾乎所有商品在同一時間進入一輪牛市?根本在于2001~2002年,美聯儲連續13次調低聯邦基金利率,推動美國經濟走出低谷,保證和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繁榮。也正是伴隨著低水平的聯邦基金利率和經濟的發展,原油期貨經歷了大牛市行情。

  幾位對沖基金管理者不約而同地告訴筆者,正是在2003年,能源對沖基金開始試圖進入能源期貨,不過好像沒有什么好機會。直到當年8月14日,美國東部大停電事件,能源基金從中看到了金融衍生產品的曙光。

  2004年:大轉折

  據高盛研究報告分析,到2004年底,對沖基金約有近300億美元投資在石油期貨市場,這一金額比2003年底增加了近2倍。而1998年僅有30億美元能源對沖基金。這樣的轉折究竟是什么原因?

  不妨來看2004年9月至年底的行情。9月1日,由于伊拉克恢復石油出口,以及對沖基金紛紛拋售以攫取利潤,石油價格迅速回落。美國輕原油價格下跌至每桶41.6美元,而幾周前這一價格為50多美元。

  多數對沖基金采用復雜的電腦交易模式來進行原油投機,這一模式被稱為“黑盒子”(blackbox),它完全按設定的條件自動進行迅即地買入賣出,這自然加大了油價變動的幅度。

  “這個好機會我們是不會放過的。我們之前就從伊拉克港口的修復情況中分析出了它即將恢復石油生產。”一位對沖基金管理者對筆者說。他從8月下旬即開始拋售持倉數,待價格最低時再買入。數據顯示,這波基金總持倉數的降低一直持續到當年11月底。

  正是這個11月份,據能源對沖基金研究機構的數據,能源對沖基金的回報率已經達到了40%甚至有的達到100%,而同期對沖基金平均回報率僅為8.6%。據Global Change Associates 研究,2004年全年能源對沖基金的平均利潤率是15%,這個也遠高于一般對沖基金或其他領域的投資。

  2004年年底,在油價大漲之前的10天,美國花旗銀行曾在一夜間通過歐洲離岸金融市場賣空110億美元的國債,大約有110億美元的空方頭寸押在美元身上,在押出之后的7天時間里,國際石油價格再次從40美元連續向上猛攻,一直到55美元附近。

  對沖基金要利用金融杠桿原理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而對于自己,最好的杠桿就是利潤。

  摩根士丹利駐倫敦的全球能源交易主管凱特遜2004年指出:“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入對沖基金,這使得基金經理更青睞石油投資,因為這是他們唯一可以獲得更高收益的市場。”

  CFTC(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的數據證明,2004年非商業投資者(其中對沖基金是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把寶押在石油價格走高上。基金在NYMEX不斷增持原油期貨合約,從2002年每天平均持倉223670 手(1 手=1000桶)增加到2004 年的335330 手,漲幅達47.9%;同時,基金總持倉量占未平倉量的比例也由2002年的0.22增高到2004年的 0.24。

  超強的流動性,石油期貨價格的易變性,產銷地及價格的嚴重不平衡,長期產出可能的枯竭,需求的持續、其他市場回報的低迷和政治事件等,都成了對沖基金“轉換頭平臺”,成為看好石油期貨市場的理由,他們希望在這個市場上繼續股市中未成就的利潤。

  甚至聽到有關對沖基金惡意攪動市場的爭論時,他們也在偷著樂,因為對好的對沖基金經理人來說,價格的不確定就是利潤空間。

  2005年:起落之間

  整個2005年對能源對沖基金來說,最驚心動魄的要屬5月的持倉大減與“卡特里娜”颶風。

  由于北半球冬季逐漸過去,石油消費進入淡季。但更重要的是,基金公司注意到,5月份美國原油庫存也大幅增加,于是他們開始調整策略。

  “2004年12月中旬,基金從凈空頭寸轉變為凈多頭寸并持續增持多頭,截至2005年4月初,原油市場非商業(基金)凈多頭寸達到8.8萬手以上的紀錄高點;不過,到了5月初(截至5月10日當周),基金撤離原油期貨市場,基金的凈多頭寸降至僅有85手,凈多頭寸占總持倉的比重由接近10%降至0附近。”于是,油價從56.8美元/桶緩慢回落到46.99美元/桶。

  但之后的“卡特里娜”颶風卻破壞了墨西哥灣地區石油生產和設施,油價從52.51美元/桶升至69.91美元/桶的歷史高價。這點很少有基金預測到。

  有媒體報道,對沖基金在颶風中損失不小。據知情人士說,在爆發“卡特里娜”颶風前后所做的天然氣和電力交易讓對沖基金 Citadel Investmentpuorg和 Ritchie Capital 分別損失了1.5億美元和1億美元。

  對于對沖基金總體而言,美國的加息周期令許多基金受傷不輕,而資金成本的上升,也使得大量運用杠桿融資的固定收益套利策略對沖基金的成本,大大增加。

  美聯儲于2004年6月開始調高利率,連續14次調高聯邦基金利率,2年期美國國債利率 2004 年還是3.07%,2005 年11月漲到了4.47%,10年期美國國債利率則從4.22%略微漲到4.66%,所以那些以短期利率借入資金買入長期債券的對沖基金的收益率大不如前。

  前面提到過,美國的可轉債市場是對沖基金一個投資熱點,該市場規模大概為2600億美元,其中大約有60%~80%是由對沖基金持有的。但隨著資金流入,可轉債變得越來越貴,對沖基金收益日薄。2005年起,投資者陸續從可轉換證券套利策略對沖基金中撤出資金,僅2005年前三個季度,投資者就抽走了58億美元。

  2005年對沖基金全年的平均回報率為9.35%,比上年減少不少。據對沖基金研究機構 Hedge Fund Research 估計,2005年全球中有484個對沖基金公司關閉,比例約為6%。而在2004年這個關閉比例是3.6%。但另一方面,對沖基金規模依然走強(2005年前三個季度就有52億美元資金流入此類對沖基金),卻缺少充分的投資渠道。這時,就有更多的對沖基金咨詢公司站了出來,說,能源就是下一個金礦!

  “不過相對快速進入的大量基金和盤子并不大的石油期貨而言,大家利潤也不如從前,我知道就有一家大型對沖基金公司很多債務無法償還。不過這個行業一直都是利潤與風險共存,只是看誰最后承擔風險了。”一位對沖基金管理者告訴筆者。

  筆者了解到,一些謹慎的能源對沖基金公司并沒有在油價的走勢上下大賭注,而是在不同產品之間的差價上下較小的賭注,比如在輕質低硫油和重質含硫油間選擇,或賣掉供暖用油而在夏季開車旺季到來前囤積汽油。“這樣,關鍵在于差價而不是預測單一價格走勢。”

  而美國《福布斯》雜志最近報道說,目前幾乎北美的所有對沖基金都進入了石油期貨市場。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