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分析文章指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應逐步加以完善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16:10 世華財訊
分析文章指出,匯改一年,人民幣匯率初步實現了從固定匯率向彈性匯率制度的平穩過渡,并沒有對實體經濟造成大的沖擊,但新匯率機制也存在不足,應該逐步加以完善。 據中國證券報7月21日報道,分析文章指出,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序幕揭開:人民幣對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后,不再單一盯住美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文章指出,匯改一年,人民幣匯率初步實現了從固定匯率向彈性匯率制度的平穩過渡,并且沒有對實體經濟造成大的沖擊。在看到“得”時,反思“失”同樣重要。 文章指出,匯改的得是市場化步伐加快。 其一,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有所增強。 匯改之后確立的匯率機制,明確將市場供求和籃子貨幣變化作為匯率調控的兩個重要參考指標。在掛牌匯率管理上,更是既允許銀行一日多價,又取消了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匯率的浮動區間控制。 從理論上講,在新的匯率中間價確定模式下,隔日的中間價波幅不受0.3%的浮動區間限制,并且也可與籃子貨幣的走勢無關。此外,匯率調控方式的改進同步推進,當局大大放松了境內機構和個人持有和使用外匯的限制,進一步擴大了匯率生成的市場基礎。 其二,人民幣匯率彈性有所增加。匯改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呈現有升有跌、穩中趨升的走勢。 到2006年6月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956元人民幣比1美元。這樣,在2005年7月一次性調整2%之后,人民幣對美元又累計升值了1.43%,其中2006年上半年升值幅度達到0.93%。 在匯率彈性增加且總體呈升值趨勢的情況下,國內企業的適應性逐步增強。央行對進出口總額排名居前的省市千余戶企業調查顯示,2005年8-11月份,“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中間消耗”、“提高品牌影響力”、“通過談判、維護出口產品價格”和“運用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的企業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且選擇“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企業比例呈上升趨勢,成為企業首選。 其三,國內外匯市場發展加速。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程度提高,加快外匯市場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發揮市場在外匯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其四,人民幣升值預期有所緩解。匯改后,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市場單邊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但也沒有進一步強化預期。 匯改前后,香港市場一年期美元對人民幣不交割的遠期交易貼水為5.8%,而到2006年6月末收窄到僅有3.6%。如果扣除美元與人民幣的利率差異,則國際資本的套利空間只有約0.6個百分點,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套利資金的流入。 實際上,雖然2005年國際收支仍保持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雙順差”的格局,但是經常項目順差猛增134%,而資本項目順差下降42%,經常項目順差再度成為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來源。這也顯示,當前外匯儲備較快增長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外貿順差的擴張,而不是套利資金的流入。 其五,外經貿形勢發展平穩。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3.5%。但與此同時,我國外貿出口仍保持20%左右且快于進口的增長,非金融部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也轉跌為升。沒有出現一些人所預言的人民幣升值之后,將給我國外貿出口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災難性后果的情況。 由于外貿、外資發展平穩,我國相關行業的就業狀況也沒有因為人民幣升值而惡化。而且,匯改后,人民幣資產重估概念成為支持國內股票市場走強的重要因素之一,并為股市融資功能的較快恢復創造了條件。 文章認為,匯改之失在于其滋生流動性過剩。 首先,央行貨幣政策有效性依然受到制約。匯改后,盡管國際資本流入勢頭有所減緩,但國際收支順差仍然呈現較大規模,外匯儲備增長居高不下。 2005年8-12月,外匯儲備月均增加172億美元,與2005年前7個月月均175億美元的增幅基本持平,而2006年上半年月均增幅又升至204億美元。由于外匯儲備持續較快增長,外匯占款成為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導致貨幣供應增長較快和市場流動性過多,進而引發了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和銀行信貸膨脹的壓力。 國際收支持續出現較大順差,固然有儲蓄大于投資和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不暢等結構性原因,同時也表明人民幣匯率現有的彈性尚不足以確保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其次,外貿收支不平衡狀況進一步加劇。匯改之后,我國外貿出口仍然增長強勁,在較大程度上防止了匯率升值對國內就業情況產生的沖擊。但這既是成績,也是問題。 由于外貿出口維持高位增長,造成了外貿順差的進一步擴大。2006年上半年,出口增長高于進口3.9個百分點,進出口順差同比增長54.9%。如前所述,外貿順差擴張正是造成當前外匯儲備規模激增的重要原因。 同時,外貿順差的不斷擴大也使得人民幣升值預期揮之不去。特別是我國對美國、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還進一步加劇了國際上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貿易順差擴大,既有國內產能過剩和低勞動力成本國際競爭優勢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與人民幣匯率彈性不足有關。 此外,外匯市場本身發展也存在一些不適應性,如:實需交易原則限制了外匯市場流動性,進而影響了市場功能發育;外匯避險工具不足,難以充分滿足銀行和企業管理匯率風險的需要;市場透明度欠缺,匯率波動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等等。 文章指出,對于新匯率機制存在的不足,還要按照主動、漸進、可控的原則,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實際,逐步加以完善。在推進相關改革時,一要注意與其他改革協調配套,二要采取綜合措施從根本上扭轉持續較大順差的經濟對外不平衡局面,三要積極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