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外匯 > 正文
 

從兩次貸款猛增看如何有效控制信貸閘門(1/4)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1日 14:51 世華財訊

  報告單位及作者:國家信息中心 李若愚

  摘要:信貸猛增是今年上半年金融運行的突出特點。此次出現的信貸猛增與2003年上半年的信貸過快增長極其相似,二者主要的不同在于當前的信貸猛增還推動了股票等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從2003年以來金融調控的經驗和教訓來看,金融調控僅靠控制商業銀行放貸是不夠的,還要采取適當措施促使貸款需求的合理釋放、緩解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壓力。由
于4月份以來發改委、央行等部門已聯合推出一系列調控措施。因此,建議在6、7月份經濟數據出臺之前,金融調控以觀察為主。如果在觀察中發現經濟仍在趨熱,信貸仍保持猛增,貨幣政策應果斷考慮進一步從“緊”。

  信貸猛增是今年上半年金融運行的突出特點。今年前5個月,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速持續攀升,5月末,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速為16%,創下了23個月以來的新高。一季度和4月份當月新增貸款規模均創歷史最高水平。1-5月份,人民幣貸款累計投放17825億元,同比多投放7939億元,已完成年初預定目標的71.3%。

  從信貸結構來看,在今年新增的人民幣貸款投放中,滿足企業生產和投資需要的票據融資、短期貸款、基本建設貸款增長較快、多增較多,而滿足居民消費需要的消費貸款(尤其是個人住房消費貸款)增長較慢,呈現出“三快一慢”的特點。5月末,票據融資余額同比增長50.8%,比去年同期高24.2個百分點;短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5.5%,比去年同期高4.6個百分點。一季度,新增基本建設貸款2849億元,同比多增1111億元;個人消費貸款增加434億元,同比少增202億元。

  全文(1/4):

  一、當前的信貸猛增與2003年同期情況極其相似

  今年上半年出現的信貸猛增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2003年上半年也曾出現信貸的過快增長。2003年上半年,新增貸款12615億元,同比多增6643億元,超過了上年全年增長水平,貸款增速一再創出新高。通過與2003年的情況比較,我們可以剖析信貸猛增不斷“重演”的根源,在借鑒2003年金融調控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控制貸款猛增的有效措施。

  1.兩次信貸猛增均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反彈

  2003年上半年的信貸猛增推動當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創下35.%這一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今年以來,信貸閘門的放松也為固定資產投資的反彈提供了資金條件。與貸款猛增相對應,5月末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30.3%,比去年末高3.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3.9個百分點。

  2.經濟一直處于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貸款需求始終旺盛

  2002年以來,我國GDP增速呈逐季加快的走勢,經濟開始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即使受到“非典”這一意外事件的沖擊,200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仍達9.2%。盡管受隨后的

宏觀調控影響,經濟增長出現波動,但2004、2005年GDP季度增速仍保持在9.5%-10%的高增長區間。經濟升溫使得實體經濟的貸款需求旺盛。

  今年以來,宏觀經濟承接了去年的發展勢頭,繼續高位運行,貸款需求仍然較高。全國銀行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銀行業貸款需求景氣指數今年以來持續回升,二季度達到66.7%,高于去年四季度2.6個百分點,高于去年同期3.1個百分點。

  本輪經濟增長具有投資拉動的特點。2002年以來,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基本保持在20%-35%的較高水平。盡管針對投資的過快增長,政府于2004年曾啟動了以“管住土地、管緊信貸”為主要內容的宏觀調控,但投資增速仍保持在25%-30%的較高區間。信貸的收縮并未有效控制投資的快速增長,反而出現了投資尋找其他資金來源、信貸與投資增長相背離的局面。這說明,作為供給方的調控,信貸閘門的收緊只是使投資資金需求通過貸款渠道實現的難度加大,而投資的潛在貸款需求一直旺盛。今年以來,由于信貸供給放開,投資增長出現反彈。與投資快速增長相對應,基本建設貸款較快增長,短期貸款中的建筑業貸款增長提速,由去年末的7.3%提高到今年5月末的23%。

  實體經濟較高的貸款需求除來自投資外,還來自于工業生產。與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相對應,今年以來,用于滿足工業生產需要的短期工業貸款增長顯著。5月末,工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2.8個百分點。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