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外匯 > 正文
 

貨幣政策利率匯率都微調的可能性更大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6日 11:45 世華財訊

  [世華財訊]分析文章認為,當前的貨幣政策不僅需要面對貨幣的流動性問題和資產價格的泡沫,同時也需要面對投資和信貸的增長過快問題,利率、匯率兩者都微調的可能性更大。

  據第一財經日報7月6日報道,分析文章認為,近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建議央行相機加息,而之前學界和投行界多數專家預測,中國下半年將加息。雖然此建議被決
策層的可采性有多大,尚難有定論,但此建議一定程度上傳導出貨幣政策進一步變動的可能性。

  從目前新的宏觀經濟形勢看,利率、

匯率兩者都微動的可能性更大。畢竟在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單純的提高利率和單純的改變匯率浮動范圍,都很難達到理想效果,而繼續采用數量性工具從目前的效果看并不明顯,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由數量性的直接調控向價格性的間接調控轉變的嘗試,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文章指出,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為利率、匯率的組合拳提供了可用空間。從目前宏觀經濟內部特征看,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貨幣的流動性壓力和資產價格泡沫,一方面是成本推動性的通脹壓力和產能過剩壓力帶來的潛在通縮問題。

  從貨幣的流動性角度看,其來源主要存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基礎貨幣的發行量有不斷擴大的趨勢。2006年以來,對基礎貨幣貢獻較大的是貿易順差,雖然熱錢也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但隨著全球進入加息周期,游資的成本在不斷提高,對賭人民幣大幅升值的風險很大,游資的進入存在減速的很大可能。

  另一方面是貨幣乘數,中國貨幣市場的貨幣乘數近年來不太穩定,但基本上處于4倍左右的水平上浮動。隨著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擴大,貨幣乘數和流動性創造也將不斷增大;同時大量的金融脫媒現象也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貨幣流動性渠道來源的多樣化和過多的貨幣流動性,將不同程度地加大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的壓力。

  成本推動性的通脹和產能過剩帶來的潛在通縮壓力,在近年來宏觀經濟關系中,變化十分微妙;整個經濟都處于通脹與通縮的急速變動中。因此,經濟處于一種似脹非脹、似縮非縮的非典型狀態。造成這種微妙的變化因素,從總體上看是總需求的非穩定性、彈性不足,且帶有一定的難以預計性。具體地看,有兩方面的因素影響較大,一是投資,一是外需。即一旦

中國經濟出現通縮苗頭,投資就可能加大,從而提高了總需求,進而緩解了通縮的壓力;一旦外貿條件較好,且不斷改善,政府主導的投資就相應地減少,一旦外貿條件惡化,投資(主要是指政府建設性投資)就需要填補外需減少所帶來的總需求空缺。而消費對總需求的彈性空間不大,與整個經濟通脹通縮的這種頻繁的變動存在明顯的弱正向關聯性。

  文章認為,中國這種獨特的經濟增長方式產生了幾個明顯的特征:一、具有可控性的投資對社會總需求的調節,雖然緩解了短期的經濟風險,但由于投資是生產的函數,也就是說投資既有擴大總需求的一面,又有放大總供給的一面。二、政府由建設型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型變得異常復雜,轉型不僅要考慮政府職能的歸位,而且必須要保證經濟的穩定,不至于帶來較大的總需求缺口,進而使得已經得到壓制的潛在通縮破殼而出。三、增加了潛在的通縮風險;投資的不可持續性和外需條件的惡化將影響到總需求,投資又是生產的函數,產生新的產能,因此一旦總需求出現逆轉,就可能會使雪藏的通縮破土而出。

  總起來看,當前的貨幣政策不僅需要面對貨幣的流動性問題和資產價格的泡沫,同時也需要面對投資和信貸的增長過快問題。因此,有效緩解基礎貨幣投放量擴大,擴大匯率的每日浮動范圍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遏制過快的固定投資和信貸增長以及緩解資產泡沫,現在看來最有效的辦法是加息。通過提高

存款利率,縮小銀行的利差空間,從而促使銀行進行主動的負債管理和優化資產配置,以及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文章指出,另外,美聯儲近日的加息,已經為中國央行調整利率帶來了一定的空間,而美元存在的貶值壓力,又為人民幣放寬匯率浮動范圍打開了一定的空間。由此可見,動用利率、匯率組合拳的條件初步顯現,貨幣政策的價格性調控手段只待管理層的決策。

  (吳耀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