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外匯 > 正文
 

中國貨幣政策受制于匯率的局面已不可持續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4日 13:13 世華財訊

  中國貨幣政策長期受制于匯率的局面已不可持續,進一步增強匯率彈性,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區間,賦予人民幣更大的上升空間,已成為當務之急。

  據中國證券報7月4日報道,上周(6月26日至6月30日),人民幣匯率連創新高。6月30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7.9956,而此前的最高記錄是1:7.9975。7月3日,這一數據再次被刷新為1:7.9924。

  觀察人士認為,我國貨幣政策長期受制于匯率的局面已不可持續。進一步增強匯率彈性,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區間,賦予人民幣更大的上升空間,已成為當務之急。

  2005年7月21日實施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至今已近一年。在此期間,除2005年7月21日一次性升值2%外,人民幣最高升幅僅1.4%左右。

  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近年來持續大量“吞”進外匯,“吐”出人民幣,由此引致的流動性過剩,成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中的頭號難題。

  隨著我國貿易與資本項目“雙順差”持續快速增長,大量外匯資金涌入境內。在

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下,企業和個人紛紛選擇賣出外匯,持有人民幣。而為保持匯率穩定,央行只能被動購匯,由此投放的基礎貨幣大幅增加,從而導致資金過于寬松。這不僅給銀行擴充信貸提供了前提條件,也給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提供了溫床。

  同樣,為維持匯率穩定,貨幣政策在選擇抑制“過熱”的調控工具時也受到限制。盡管貨幣當局為抑制流動性過剩已多管齊下,但至今出臺的措施多屬治“標”之舉,其收效效果十分有限。

  出于加大熱錢流入成本的考慮,中美利率必須保持一定的利差,但這也大大壓縮了利率這一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間。此前僅上調貸款利率,不動存款利率的做法,實屬不得已而為之。貸款加息使得

商業銀行存貸利差進一步擴大,不僅難以抑制貸款的過快增長,可能還會增加銀行的放貸沖動。

  至于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這一舉措,則由于有比例不低的超額準備金這支“后備軍”作為補充,其收縮貨幣的“猛藥”作用將大打折扣。目前用來對沖流動性的主力工具仍是發行央行票據。即使不考慮央行由此增加的大量成本支出,由于央票的回報率遠低于商業銀行貸款,如果為維持匯率穩定而進行大規模對沖,也必然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

  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1.4%左右的升幅,顯然并未對我國的進出口產生顯著影響。5月份,我國貿易順差達130.04億美元,同比增長44%,再創歷史新高,并促使外匯儲備激增至9200億美元以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畢井泉預計,2006年我國貿易順差將達1200-1300億美元,超過2005年所創下的歷史最高水平。與之相伴而來的是,目前央行對沖外匯占款的央行票據余額超過2萬億元。隨著絕大部分票據陸續到期,以及外匯的持續流入,預計2006年購匯和票據到期增加的流動性將達3.6萬億元。而從經濟增長對流動性的需求來看,只要新增5000億元就已足夠。因此,全年需回收的流動性將超過3萬億元。

  顯而易見,如果匯率政策基本不變,“進水”的速度遠遠快于“放水”的速度。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大央行進行對沖操作的難度。與其在下游“挖渠”,不如在上游“筑壩”。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匯率應為貨幣政策操作騰挪空間。在目前新的匯率機制下,人民幣已不可能再像去年7月21日那樣人為地一次性調升2%。所以,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允許人民幣適度升值,可望從源頭上緩解流動性過剩的困境。

  匯率浮動區間的擴大,有望提高出口消費品價格,降低國外消費需求,并促使國內投資需求下降,減少出口。這對國內“過熱”的經濟將起到緊縮作用。此舉更深層的意義還在于,在較小的浮動空間和較強的升值預期下,匯率可能會形成單邊上升的態勢。而在一個較大的浮動空間內,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都有可能加大,這會增加投機資金進出的風險成本,從而有助于抑制投機操作,釋放人民幣升值壓力。

  進入二季度,人民幣對美元的波動幅度明顯加大:人民幣日貶值曾達168個基點,日升值也近120個基點,正逐步靠近目前所規定的0.3%的上下浮動區間。可以預計,貨幣當局擴大匯率波幅的時間不會太遠了。

  (吳耀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