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證券:要特別警惕全球流動性過剩輸入中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30日 12:58 世華財訊 | |||||||||
銀河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撰文指出,全球過剩的流動性輸入中國會加劇中國的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在當前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的大環境下,要特別警惕全球流動性過剩對中國的輸入。 據中國證券報6月30日報道,銀河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撰文指出,最近有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5月份的經濟數據,增加了市場在第一季度的數據反映的經濟過熱問題上
文章認為,央行調升存款準備金率與經濟過熱有關,這一輪經濟過熱與流動性過剩有直接聯系。中央銀行發布了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針對國內宏觀經濟的形勢,明確指出需要高度關注固定資產投資過快、流動性過多等問題,未來我國價格上行風險大于下行風險,服務價格、資產價格膨脹壓力加大,整體通脹潛在風險需要關注。 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大肆渲染,使得全球資本以各種名目,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和戰略投資,以各種身份,房地產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還有改頭換面的對沖基金涌進中國。在房地產市場上,在收購兼并市場上、在股市上,大量各類外資進入使外匯積累不斷上升的同時,通過結匯把全球過剩的流動性輸入了中國,M2或者M1甚至兩者同時增長,完成了國際流動性與中國流動性的接軌 文章指出,上述經濟統計數據確實引起人們對經濟過熱的擔憂。首先是第一季度10.2%的GDP增長,大大超過十一五規劃設定的增長目標,也超過市場的預期增長水平。還有三個關鍵數據顯示貨幣政策報告提出的問題值得特別注意。 一個數據是人民銀行4月14日公布的新增貸款數據。第一季度銀行的新增貸款達到1.26萬億,1.26萬億意味著第一季度銀行的新增貸款已經超過全年目標的一半。第一季度的新增貸款增長幅度,使全年新增貸款的增長趨勢大大超過預期。 第二個數據是統計局發布的今年1-2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6%,比去年同期的24.5%的增長加快了2.1%,投資增長仍然呈上升態勢。 第三個數據是新建項目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也比去年同期增長2.5%達到47.1%。對新增項目的投資是系列投資的開始,意味著后續投資的跟進和將來投資的繼續增長。 文章指出,這些與過熱相關的數據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就是M2、M1過高的增長、銀行十幾萬億的存貸差。顯然巨大的流動性過剩,是推動投資的資金來源,成為這一輪投資反彈的重要支持。 最近特別加大力度控制的地方政府與銀行的捆綁貸款,固然與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有關,但是沒有銀行的支持是無法捆綁的。銀行巨大的流動性過剩,無疑使銀行對大上新建項目和各類龐大的基礎設施融資計劃,有強烈的捆綁意愿和動機。 房地產行業的無序發展,與銀行的高房地產貸款比例支持房地產投資相關。巨額存款利息的壓力,使銀行爭相在這類資金推動繁榮的領域內尋找出路。 而銀行新增貸款大幅增加,更是與巨額存貸差有直接的關系。 文章指出,最近發布的PPI同比增長2.6%,CPI同比增長1.4%,均顯示通貨膨脹預期有向上的壓力;剛剛公布的17%的工業生產增長,不能不擔心投資推動的過剩產能的過度釋放正在加大;而新增貸款環比增長1000多億,使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仍然有巨大的推動力。流動性過剩繼續推高經濟過熱的各項指標。 建行2005年10月海外上市融資92億美元,中國銀行剛剛海外上市融資110多億美元,如果全部保留外幣作為資本金,然后到海外投資就不是太大的問題。如果都兌換成人民幣,立即增加1600多億的流動性,再加上乘數效應,銀行總體的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還會一定程度擴大。 還有不斷攀升的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積累,如果沒有全額對沖,也是在從經濟整體上不斷增加貨幣發行,從而進一步加大流動性。 經濟過熱、通貨膨脹、過度投資、房地產調控不到位,顯然與流通中的貨幣太多,流動性過剩密切相關。而流動性的不斷增大,會加劇經濟不平衡,影響經濟的穩定發展。存款準備金率提升,對收回流動性,遏制新增貸款增長,從總量上控制過度投資,穩定經濟發展應該有直接的效應。 文章指出,全球資產價格上漲與全球流動性過剩有關。美國9•11事件后經濟放緩,NASDAQ市場的高科技泡沫的破滅,為了恢復經濟成長,美國連續降息,1%的低利率保持超過兩年之久。寬松的貨幣政策使美元的流動性大大增加,再加上全球化推動資本的全球流動,歐洲美元、亞洲美元、石油美元越來越多。 日本經濟從衰退中復蘇,也是采取低利率政策甚至零利率政策達十多年之久,使日元的流動性空前增長,雖然日本經濟近期才開始復蘇,但日本人手上的錢一直就很多,并且在紐約和亞洲其它市場的投資非常活躍。 歐元也是在歐洲央行的堅持下,2005年才將保持了5年之久的2%的利率提升25個基點。近期再上調25個基點。 文章指出,全球三大經濟體長時間的寬松貨幣政策,加大全球經濟失衡的同時,使全球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預期越來越大。 文章認為,石油價格的不斷上漲,與基本供求關系的相關性大大小于投資性資金推動的作用。前一段資產價格的大幅上升,包括全球的房地產價格,黃金價格,以及股票市場普遍上揚,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推動是重要的原因。黃金是儲備資產,儲備資產價格大幅上升,與通貨膨脹預期和貨幣貶值預期是同步的,也就是錢太多了才會出現錢將來不值錢的可能性,需要轉換更能保值增值的資產。美國房地產價格上漲,與較低的利率,減少房產的按揭支付,支持了美國的房地產增加投資有關。 在當前全球經濟的格局和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的大環境下,不能簡單地認為外資的流入是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而盲目引資,也不能簡單地把外匯積累增長過快就是人民幣低估聯系起來,不能簡單地把存貸差擴大歸咎為儲蓄沒有轉化為投資而增加新增貸款加大投資。要把國內的過度投資、通脹壓力、經濟過熱的問題放到國際大環境中分析,否則可能犯誤判形勢之錯。 從另一側面也可以印證資產價格與流動性的關系。最近美元繼續加息還是停止加息的信息不確定地交替,資產價格也相應起起伏伏。特別敏感的金價、銅價馬上調整提前下跌。資產價格的泡沫與流通性的關系可見一般。 過剩的流動性推動資產價格膨脹帶動這一輪各大經濟主體的經濟復蘇和增長,推動了專門管理富有的個人和機構的資產的對沖基金和其他形式的私募基金的空前發展,也帶來了資本的水銀瀉地似的無縫不入的全球流動。 文章指出,央行的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失衡可能給我國帶來風險。在當前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的大環境下,要特別警惕全球流動性過剩對中國的輸入。 全球流動性過剩引起資金全球泛濫。過剩的資本全球尋找機會,從原油市場上賺錢,從黃金市場中賺錢、從銅價變化中賺錢,中國無疑已經卷入了這一輪貨幣過剩的旋渦。 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大肆渲染,使得全球資本以各種名目,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和戰略投資,以各種身份,房地產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還有改頭換面的對沖基金一撥一撥涌進中國。在房地產市場上、在收購兼并市場上、在股票市場上,大量各類外資和熱錢進入中國市場,這些全球流動的資本一旦流進中國,使外匯積累不斷上升的同時,通過結匯把全球過剩的流動性輸入了中國,M2或者M1甚至兩者同時增長,完成了國際流動性與中國流動性的接軌。 文章認為,為防范流動性輸入,有必要對外國直接投資設置更合理的定義并加強管理。同時全額對沖增加的外匯,減少M2和M1的增長,控制全球流動性過剩的直接輸入。控制流動性輸入導致的過度投資、通貨膨脹、經濟過熱,不妨以貨幣政策的全年新增貸款為硬性指標,嚴格控制新增貸款,嚴格控制投資總量。適當的時候調整利率,也有利于控制貨幣發行,減少國內已經存在的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有研究估計,2004年外資進入房地產行業的資金大約是2700億人民幣左右。2005年第一季度大約583億人民幣。近期,在周邊一些國家貸款利率較低的環境中,比如在日本貸款利率3%,全球資金過剩的情況下,外資很容易在周邊國家融資,轉而進入中國投資。也就是說,全球過剩的流動性會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加劇中國的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有數據顯示,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已經達到1.5萬億美元,其它各方熱錢總計數萬億之巨。這些資金中百分之一來到中國,就是幾百億美元折合幾千億的人民幣。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2005年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達到歷史最高記錄的4900多億美元。 文章指出,面對如此來勢洶洶的“錢勢”,是否需要階段性地、季節性地、或者周期性地“防洪抗洪”,調整政策,使我們不在這一輪全球的流動性過剩中翻船。不應該孤立地看待發生在中國的問題,至少在當前全球經濟的格局和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的大環境下,不能簡單地認為外資的流入是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而盲目招商引資,也不能簡單地把外匯積累增長過快就是人民幣低估的結論聯系起來,不能簡單地把存貸差擴大歸咎為儲蓄沒有轉化為投資而增加新增貸款加大投資。 文章指出,總之,不應該就事論事,不應該孤立地看待發生在國內的過度投資、通脹壓力、經濟過熱的問題,要把這些問題放到國際大環境中研究和分析,否則可能犯誤判形勢之錯,導致政策決策之誤。 當前,防范流動性輸入是當務之急。為防范流動性輸入,有必要對外國直接投資設置更合理的定義并加強管理。有機構建議建立像美國那樣的收購兼并審查機制,從長期來說完善外資收購兼并的制度,短期來說,也對大量涌入中國的資金有一定的監管效果。同時全額對沖增加的外匯,減少M2和M1的增長,控制全球流動性過剩的直接輸入。控制流動性輸入導致的過度投資、通貨膨脹、經濟過熱,不妨以貨幣政策的全年新增貸款為硬性指標,嚴格控制新增貸款,嚴格控制投資總量。適當的時候調整利率,也有利于控制貨幣發行,減少國內已經存在的流動性過剩的問題。當然,希望中國銀行體制改革也將在這一輪調整中得到新的突破。 (吳耀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