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專家認為保持中性的貨幣政策尤為重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7日 16:05 世華財訊 | |||||||||
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撰文指出,對央行來說,抑制流動性泛濫也不能全靠加息和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的常規手段,在兼顧經濟穩定、國際資本自由流動和匯率穩定等多重目標下,保持一個中性的貨幣政策尤為重要。 據上海證券報6月27日報道,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撰文指出,不久前,央行出其不意地宣布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繼4月26日央行提高
文章指出,回顧歷次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總是將目光盯在過快增長的投資和信貸,但對于形成這一格局的機制卻所知甚少,因而總是不可避免地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尷尬境地。當我們把所有的舉措紛紛指向“打捆貸款”、“銀證合作”、房地產之時,回過頭來一看卻發現:貿易順差的激增(前5個月高達近500億美元),投資和信貸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前5個月投資增速高達30.3%,新增信貸完成了全年計劃的近8成),流動性泛濫,人民幣升值壓力更大了(人民幣匯率破8已成定局,而且是在近期美元短期強勢,全球資產價格大幅下跌的情形下)。 是否要繼續升息、上調準備金率等說法一時四起,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再次逼迫央行出招。對于一個需要同時兼顧匯率和利率的貨幣當局來說,貨幣政策從根本上講談不上多少獨立性,卻要獨立地肩負起宏觀調控的重任,的確是不公平的。面對經濟內外失衡的困局,央行注定只能在收緊流動性(加息、提升準備金率)與人民幣升值兩種都很不理想的狀態下進行艱難抉擇。 文章認為,央行的猶豫再三和出其不意,已清楚地表明,一系列連續緊縮政策(連續加息)很可能難以持續,通過行政措施(信貸控制)或許在短期內能控制住過快的投資增長,但消費需求在短期內顯然是無法形成內需替代,內需下降還可能會導致進口需求減速。在外部需求依然強勁的情形下,順差增加可能會加速,此時內部失衡又會轉化為外部失衡。也就是說,宏觀調控只可能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增強。事實上,我們已看到,2004年宏觀調控以來的情形又出現了。當時,貿易順差從2004年的300多億美元激增至2005年的1000多億,而2006年5月的貿易順差再創新高,高達130億美元。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隨后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熱錢以更快的速度流入,中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泛濫,貨幣市場利率低企,以及房地產、股票等資產泡沫也可能會急劇膨脹。中國的風險還在于金融壓抑導致金融市場發展滯后,資金基本上依賴于銀行體系,而目前中國銀行體系的信貸又主要是抵押貸款,資產的快速升值意味著實體經濟中信貸條件的事實上放松,實體經濟中利率的事實上下降。這種情況累積至一定程度,即便是采取行政手段的信貸指導也未必能控制得住,經濟中投資過熱局面就可能形成,猶如當下情形那樣。 面對目前這樣的經濟形勢,許多經濟學家們給出的建議往往是讓人民幣適度升值,所謂“適度”本身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匯率這個變量很大程度取決于預期。當匯率升幅不能滿足多方國際投機資本的要求時,自我實現的預期必然使得更多的熱錢涌入,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可能會更大。如果人民幣升值過猛過快,投機性資本將可能會賺得盆滿缽溢,一旦這些投機性資本全身而退,留給中國經濟的影響,將是硬著陸和漫長而痛苦的通縮。 不要以為中國目前還存在資本項目管制的“防火墻”,事實上,當下借道經常項目或直接投資,購買人民幣資產或者房地產投機的行為已非常專業化了,坦率地說,國際資本的跨境流動幾乎是很難設防的,特別是在房地產等領域。 當然,這種情況的發生可能更符合美國的意愿。因為,隨著中國因素的衰退,全球能源和資源品價格將會迅速下滑,美國經濟中的通脹壓力將會迅速消失,飽受詬病的“雙赤”總量會自然地急劇減少,因為中國為此買了單。可以預知的是,美元順勢由弱而強,美聯儲就可以再次騰出手來削減利率,資產泡沫得以延續。 文章認為,對于中國來說,解決經濟內外失衡的唯一正確的戰略是加快經濟的轉型,由外需主導轉向內需主導,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由政府主導資源配置轉向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為此,中央政府下決心抑止房地產市場泡沫化傾向,無疑是十分正確和具有勇氣的抉擇,因為房地產問題已成為中國產能過剩、消費不振的死結,而且關系到科學發展觀、政府職能轉換等等諸多深層次問題。 但是,在當前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不應把宏觀調控的重責由央行獨臂苦撐,事實上央行也承受不起。在貨幣政策獨立性有限的情況下,更為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在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頑癥上積極開刀。國家財政要擴大消費支出,包括公共醫療、廉租房、教育等等,拿出更多的公共產品用于消費,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啟動消費、降低儲蓄率的關鍵。同時,在中央、地方財政分權改革方面要有積極作為,地方政府財權事權不對等、地方財政困難,已經成為政府職能轉換、建立公共財政體系的嚴重障礙之一。對于地方政府,采取簡單的行政指令來約束它們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必須給它們一定的出路,關鍵在于對地方政府的投融資體制進行改革。 文章認為,對央行來說,抑制流動性泛濫也不能冀望于加息和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的常規手段。在兼顧經濟穩定、國際資本自由流動和匯率穩定等多重目標下,保持一個中性的貨幣政策尤為重要。如果利率、匯率、準備金等變量動了沒有產生什么效果,或者動了這些手段又會產生諸多負面效果,那么還不如采取無為而治,什么也別動。在部門利益博弈中,貨幣當局不要犧牲掉自己的獨立性。 當然,在目前流動性泛濫的格局下,在貨幣政策之外,央行依然是大有可為的。央行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寬貨幣、流動性過剩”的市場格局,大力推動資本市場發展仍不失為是一個明智之舉。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是要將過多的流動性引入股市而制造泡沫,而是重點放在大力發展債券市場上,加快多層次的區域性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這是關系到未來中國建立一個什么樣的金融體系的大局問題。 文章指出,至于緩解人民幣升值的短期壓力,還應該超越所謂匯率的形成機制本身,要避免以“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來討論問題,而是應當在“美元本位”的國際金融秩序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中進行前瞻性的分析,力避因外部壓力而對匯率變動做出單純的反應,缺乏對全局的整體把握。同時,我們還應該十分清醒地認識眼下“美元本位”的實質:美聯儲可以讓美元在需要的時候貶值,從而減輕其債務,并讓一些國家承擔大量外匯儲備的損失。或者,通過擴大兩國之間利差,促使美元回流并可能引發一國的貨幣危機。值得注意的是,當一國的外匯儲備少了時,投機資金就會攻擊它的貨幣,促使它的貨幣貶值并造成貨幣危機;當它的外匯儲備多了時,美國則會力推弱勢美元政策,拉動全球資源價格暴漲,直接削弱它的外匯儲備購買力,使它數十年經濟增長積累起來的成果在頃刻間“化為烏有”。 在2001年至2005年期間,中國的外匯儲備增長率分別為28%、35%、41%、51%和34.2%。同期,黃金從250美元/盎司上漲到了700美元/盎司水平,石油從20美元/桶攀升到了70美元/桶水平,銅價由1300美元/噸上漲到了8000美元/噸。如果我們算一算,目前中國9000億外儲的購買力其實是下降了。當中國以大量的廉價商品輸出換來了一大堆美元時,我們卻發現了中國以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的身份來平衡美國經濟失衡的代價和風險是巨大的。由此顯見,目前中國顯然還欠缺這種“風險對立、價格穩定”的金融意識。 文章認為,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通過建立自己的儲備戰略,來積極地化解升值壓力是最為有效的手段。目前,央行最重要的職責是應當盡一切可能性來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為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爭取寶貴的時間,而不是依靠所謂彈性機制或其他手段。在美元本位下,目前動用外匯儲備來建立石油儲備、黃金或者其他稀有金屬儲備,其實還是一個不需要那么著急加以討論的問題,但需要考慮的問題是選擇什么時機做這件事情以及怎么做。 文章指出,當然,建立一個包含美元資產、石油、黃金、白銀、銅等其他稀有金屬等大宗商品儲備的儲備組合籃子,基本上合乎一個簡單的套期保值的思想。在美元本位的格局下,如果美元升值,大宗商品價格雖會有所回落,但隨著美元資產增值卻可以得以平衡。但是,如果美國推行目前的美元政策,美元資產將可能會有所縮水,而全球性通脹會使得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幅度超過預期。至于各種儲備之間的比例搭配,什么合適的市場時機可以購買,雖然是一個純粹的專業性較強的技術問題和策略技巧問題而已,但在中國可能更為重要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中國必須加快培養和吸收一批熟悉國際金融市場的操作人才,建立一套高效率的、高度保密的、統一決策的儲備管理機制和反應機制。否則,在目前“部門博弈、多頭決策”的格局下,反而有可能在瞬息萬變的國際金融市場中會犧牲中國的利益。 不妨再來分析一下當前全球發達國家的黃金儲備情況。美國人的黃金儲備數量多是一個事實,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高達8000多噸,30多年黃金價格攀升20多倍,卻沒有拋售,說白了也就是無論什么價位它都不會拋售;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黃金儲備也都在2000噸以上,所占全部外匯儲備比重60%以上,英國所占比重也在11%以上。 同樣,一直擁有龐大美元儲備的日本,事實上早就開始采取措施應對日益增加的美元貶值風險了。早在2003年日本就花掉了1888億美元,在2004年頭兩個月里,日本又花了1000多億美元,來干預外匯市場以防止日元以更快的速度升值。近年來,日本動用了大量外匯儲備來建立石油儲備,并囤積了從中國進口的大量有色金屬。日本人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什么?為什么同樣作為外需主導的經濟體的日本會在全球需求增長強勁的情況下,將美元儲備第一的虛銜輕易讓渡給了中國?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再來看看印度的情況,印度僅僅依靠金價的上漲,其外匯儲備一年就增值了約1000多億美元,這相當于我們全年的貿易順差。反觀中國,目前中國已擁有9000億美元規模的外匯儲備,但黃金儲備數量卻只有600噸,且一直沒有什么變化。 在目前全球經濟失衡的格局下,傳統的經濟理論對很多現實問題已解釋乏力,同時運用這些理論還需要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目前,央行應當更加關注當前美元本位下的國家金融安全。 (吳耀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