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未消除流動性過剩的因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9日 17:10 世華財訊 | |||||||||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諸建芳認為,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對流動性的收縮則有持續效應,但是造成目前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因素即巨額貿易順差和熱錢流入并沒有消除。 據中國證券報6月19日報道,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諸建芳指出,面對流動性過剩,貨幣政策逐步升級,政策頻度加大,各種措施多管齊下。4月27日央行宣布貸款加息0.27個百分點,并召開各家銀行“窗口指導”會議;5月17日對商業銀行發行1000億元
從加息到定向票據,再到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嚴厲程度是加強的。貸款加息0.27個百分點,幅度較小,實際上起不到遏制貸款需求的作用,更多地反映央行政策宣示而已。單邊加息擴大了存貸利差,客觀上刺激了商業銀行放貸的積極性,因此此次加息難以對貸款供需雙方起到抑制作用。 與加息相比,定向發行央行票據的效果要來得立竿見影,可以一次性凍結相等數額的流動性。但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相比,定向發行票據的政策效應還是比較溫和的,它是有針對性地吸納流動性過多銀行的資金,而非一刀切地面對全部銀行機構,對市場流動性的影響是局部性的。雖然定向票據的利率低于市場的央票利率,但仍高于其成本??存款利率,也高于1.89%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能夠保證商業銀行利潤。 定向票據的發行是一次性的,不具有后續的持續效應,對商業銀行的后續資金壓力較小,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對流動性的收縮則具有持續效應。因此,對于收縮信貸而言,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是比較嚴厲而有效的。 諸建芳認為,近期信貸增長偏快主要是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刺激,一是投資過快增長拉動信貸增長,各地擴大投資的積極性很高,從而拉動信貸增長加快;二是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商業銀行通過貸款擴張增加盈利的動機較強。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已經引起國務院高度關注,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堅決遏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堅持把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嚴格執行技術、環保、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堅決制止違法違規用地行為,嚴肅查處重大土地違法案件,從嚴控制新上項目,嚴格控制城市建設規模等。政府有關部門將組織力量,到投資過熱的地區對土地進行嚴格清查。土地是管住投資過快的源頭,很大部分投資是建立在違規土地上的,及時堅決清理違規占用土地,投資過快增長就會降下來。并且,從1-5月份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看,雖然投資增速較高,但具有投資先行指標性質的新開工項目數和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長,均較1-4月份有所降低。因此,以后月份投資企穩的可能性要比繼續攀升的可能性大。 信貸方面,如此密集的政策出臺已經給出了強烈的政策信號,特別是這次存款準備金率上調,表明了央行乃至國務院堅決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的決心。相信商業銀行應該會按照國務院和央行的政策意圖去控制信貸增長,5月份信貸增長同比較高,其中有去年基數較低的原因,而環比增長在下降。因此綜合各種因素,諸建芳認為,以后月份的信貸增長應該會降下來。 諸建芳表示,從加息、定向票據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三種措施來看,加息對商業銀行的利益給予了很好的保護,貸款利率小幅上升對抑制貸款需求幾乎沒有什么作用,而單邊加息擴大了存貸利差,使商業銀行得到了實惠。 定向票據也部分地維護了商業銀行的利益,定向票據的收益雖然不及發放貸款來得高,但考慮到定向票據與貸款的風險差異,商業銀行購買定向央票的利益損失有限。 相比之下,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對商業銀行利益的侵蝕最大,不僅存款準備金利率低于定向票據利率,商業銀行在信貸擴張受到限制后,還得為其資金尋找新的出路。銀行間市場可能還是個利好,在信貸擴張受到限制后,商業銀行必須為其資金尋找新的出路,商業銀行資金可能會涌入銀行間市場,使銀行間市場債券走強。 諸建芳認為,雖然抑制信貸擴張有助于改善流動性過剩問題,但是造成我國目前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因素并沒有消除。這就是說根源在其他方面,即人民幣匯率低估所引起的巨額貿易順差,還有人民幣升值預期所導致的大量熱錢流入。 貿易順差和熱錢使得外匯占款急劇增加,從而造成流動性過剩的局面。這種流動性過剩是體制性的,它取決于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和升值步伐的快慢。 諸建芳認為,下半年開始,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將會加大,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也有可能加快,從政策選擇角度來看,這是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的最佳方法。但從短期來看,人民幣升值對貿易順差的效應還是有限的,加上目前全球經濟增長強勁對我國出口的拉動,由外匯占款產生的流動性過剩現象仍會存在。因此,在短期內,整個市場流動性問題不一定有實質性改觀。 (吳耀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