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專家: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7日 11:45 世華財訊 | |||||||||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指出,央行關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種種配套措施的目的都是使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增強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讓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央行所追求的目標。 據金融時報6月7日報道,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實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在逐漸增大,許多與國際市場聯系較為緊密的中國企業普遍受到人民幣
近期,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正在增大。5月16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了8∶1的心理關口,達到了1美元兌7.9982元人民幣。這是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以來,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破8”。 但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方向是雙向而非單向的,FX168首席外匯分析師李駿表示,人民幣匯率破8之后沒多久,5月31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到了8.0320。據觀察,這是人民幣匯率2個月來的低點。 關于人民幣匯率彈性,央行日前發布的2006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一季度,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匯率聯動關系明顯。 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是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顯著成果,也是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發揮作用的具體體現。2005年7月21日以來,央行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配套措施,如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即期交易中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詢價交易方式,推出人民幣外匯掉期交易和人民幣利率互換試點等等。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指出,央行關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種種配套措施的目的都是使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增強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讓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無疑是央行所追求的目標。 李駿也指出,5月31日,人民幣匯率跌到低點,這是因為近期美元走強,在國際市場中升值了2%,相應地,非美貨幣走弱。人民幣走勢跟隨非美貨幣正說明了人民幣匯率正日趨市場化。 對此,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特別指出,伴隨市場力量的增強,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的頻率和力度將不斷減弱,逐漸淡出市場。對于央行這一表態,趙錫軍認為符合中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目標,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麗則表示,央行對于外匯市場的干預的減少本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要的配套措施是完善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2006年1月4日,央行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的公告》,在我國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詢價交易方式,這是完善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的重要措施。 趙錫軍表示,無論是做市商制度還是詢價交易方式,都會讓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沒有引入詢價交易方式的時候,央行確定一個匯率,以它為主,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后,以政府為主導形成匯率的方式發生改變,匯率的形成更多地是看市場上主要金融機構的判斷。 對于做市商的作用,趙錫軍認為,沒有做市商的時候,市場中所有的交易者的交易對象基本上都是央行,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易很少。這是因為在管制的情況下,市場往往呈現出一邊倒的狀況,即市場中的交易者同時缺乏外匯或者同時富余外匯,他們之間無法彼此調劑,只能都與央行進行交易。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機制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在做市商制度引入后,實力雄厚、信譽較高的做市商維持了雙向買賣交易、承擔了市場出清義務,市場交易者之間的交易增大,改變了以往市場一邊倒的情況。 在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詢價交易方式后,人民幣匯率新的中間價形成方式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于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由全部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計算得出。 央行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詢價交易方式后,場外市場成為了外匯市場的主體,市場的流動性主要由做市商來提供。在這種情況下,央行的外匯公開市場操作方式也相應地發生了轉變,以便與外匯市場交易方式的轉變相適應,即建立了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 對此,某商業銀行外匯分析師指出,引入一級交易商制度將會有利于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加大。趙錫軍也表示,引入外匯一級交易商的制度表明央行進一步明確了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他還指出,過去由央行承擔穩定市場的責任,此后將逐漸向交易商和買賣雙方轉移。 在引入一級交易商制度之后,一級交易商將承擔起央行的某些職能,原來央行直接與其他商業銀行所形成買賣關系,變成由一級交易商先與商業銀行發生買賣關系,然后再由一級交易商與央行進行交易。如此一來,在外匯交易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一級交易商,將根據自己的頭寸情況以及外匯供求關系來確定每筆外匯買賣的價格,于是匯率的浮動會更加靈活。 央行4月13日關于外匯管理的六項政策調整是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重要措施,同時也使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為市場化。調整的具體內容為企業開立外匯賬戶不再需要審批、允許企業提前購匯以方便進口支付、境內居民每人每年購匯額度從8000美元提高至2萬美元并實行年度總額管理等。在放松經常項目下外匯使用管制的同時,央行還對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外匯管理政策進行了調整。 對于央行本次外匯管理政策的調整,趙錫軍認為,放松外匯使用管制,讓企業和居民更方便地使用外匯資金或利用外匯資金投資境外資本市場,有利于在人民幣與外匯的交易市場當中引入更多的參與者,是中國政府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進程的具體舉措之一。 除了以上種種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措施,未來央行還將加快改革步伐推出更多的改革措施。然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央行將繼續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