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否加息面臨兩難選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3日 06:12 世華財訊 | |||||||||
經過了一連串的加息后,美國經濟開始走軟,但通脹率卻小幅走高,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否加息面臨兩難選擇。 綜合外電5月22日報道,經過了一連串的加息后,美國經濟開始走軟,但通脹率卻小幅走高,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是,為抑制通脹,美聯儲冒著經濟衰退的風險進一步調高利率;另一方面是,為支撐經濟增長,美聯儲冒著通脹率上
目前的情形同伯南克的前任格林斯潘在其18年任期中所經歷的3次情況類似--分別是1989-90年,1994-95年和1999-2000年。每一次格林斯潘都是在通脹達到高點前停止加息。其中兩次導致了經濟衰退,一次導致了增長放緩;每一次的通脹率最終都低于當初的水平。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貨幣經濟學家馬克,格特勒(Mark Gertler)說,這是困擾央行多年的問題。1995年,他與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任職的伯南克進行的一項歷史經驗的研究發現,在Fed收緊銀根6個月之后,經濟增長開始減速。但通脹率直到1年后才會開始下降。 當經濟增長放緩、通脹率上升和央行面臨上調利率還是觀望等待的艱難選擇時,結果常常是令人倍感煎熬的時期。美國經濟目前可能就面臨這種情況。在第一季度經濟高速增長后,由于利率上調和能源價格高企導致住房和消費者支出放緩,目前的增幅正在放緩。伯南克5月18日表示,很顯然,房地產市場正在降溫,不過趨勢相當平和。從05年4月至06年4月,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內的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了2.3%。這是一年來通脹率的最高值。 市場對復雜的經濟狀況感到彷徨,債券收益率反映出對伯南克是否將把長期通脹率控制在低位的擔憂在加劇。格特勒稱,隨著核心通脹率的走高,Fed新任主席明顯不希望讓通脹預期上升。 自04年6月以來,Fed已經16次將短期利率目標逐次上調0.25%,目前已經達到5%,央行中的部分官員有意在近期暫停加息,以評估此前的加息對經濟的影響。 堪薩斯城聯儲總裁霍尼(Thomas Hoenig)19日接受采訪時表示,貨幣政策具有滯后效應,但處于經濟周期之中很難以做出判斷。他仍強烈反對允許通脹率上升。但他也不希望采取過激行動。 霍尼稱,經濟的強度和通脹率的漲幅都超過了他的預期,他將此歸因于2004年和2005年非同尋常的低利率水平。他預計,在目前的利率水平下,增長率和通脹率今后會逐步趨于溫和。但將會密切關注經濟數據。 不過,Fed并未對近期通脹率的上揚等閑視之。舊金山聯儲的經濟學家格蘭.魯迪布什(Glenn Rudebusch)說,通脹壓力出乎意料地堅挺。他認為最新的物價數據“有些令人擔憂! 這些自相矛盾的擔憂使央行的下一步舉措更令人難以預測。Fed官員將在6月28-29日舉行會議,討論利率問題。期貨市場近幾周對會議結果的判斷不斷變化。5月19日,市場認為再度加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62%。 這不可避免地會讓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格林斯潘會怎樣做?歷史提供了一些線索。 根據1990年3月份的會議記錄,格林斯潘對企業和消費者財務狀況的脆弱感到焦慮,同時也稱通脹壓力令人煩惱。不過,Fed仍保持利率穩定,直到當年7月份才下調利率,不過已經為時太晚,未能阻止由于當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原因引發的經濟衰退。 在1994年,對通脹擔憂盛極一時,Fed逐步上調了利率。當年11月,格林斯潘提出大幅加息75個基點。當時的副主席阿蘭.布林德(Alan Blinder)表示反對。 格林斯潘按照他的設想加息75個基點,并在次年2月份再度加息50個基點,然后保持了利率穩定。經濟明顯放緩,但未陷入衰退。通脹率又小幅走高了幾個月,然后開始回落。 不過在2000年時,經濟就沒有如此幸運了。在多次上調利率后,Fed在5月份停止了加息。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美國經濟學家簡.哈丘斯(Jan Hatzius)說,核心通脹率在2000年全年和2001年上半年都加速上揚,而經濟卻疲弱了許多。在2000年年中時,股票市場和投資支出都顯示出下跌的跡象,但Fed直到2001年1月份才減息,由于時間太晚而未能避免3月份開始的衰退。 目前,哈丘斯認為,Fed應更加關注顯示經濟走軟的數據,而不是顯示通脹率走高的數據。但目前的通脹水平決定了經濟需要放緩多少才能讓通脹率回到讓Fed感到放心的區間。 他說,并沒有顯而易見的答案,但Fed在6月28-29日的會議上做出決定前還有充足的時間獲得更多的數據。 (龔山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