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一季度經濟景氣分析報告(3/4)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1日 14:40 世華財訊 | |||||||||
報告單位及作者:國家信息中心經濟景氣課題組 組長范劍平副組長王遠鴻 成員張永軍傘鋒程建華
李若愚徐平生 執筆王遠鴻傘鋒李若愚 徐平生 全文(3/4): 6.人民幣貸款猛增,成為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 2005年“寬貨幣、緊信貸”的金融格局在今年一季度轉變為“寬貨幣、松信貸”。一季度人民幣貸款累計增加1.26萬億元,同比多增5193億元,新增貸款規模比出現經濟過熱的2003年和2004年同期新增貸款規模還要高。按照目前貸款投放的速度,今年全年貸款規模將遠遠超過年初預定的2.5萬億元的增長目標。 一季度貸款增長主要集中在企業部門。相對于中長期貸款,一季度新增貸款主要用于滿足企業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等流動資金的需要。一季度,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增加6321億元,同比多增3209億元。由于票據融資的資金用途不易控制,不排除部分企業通過票據貼現籌集資金進行產業投資的可能。因此,寬松的信貸投放為固定資產投資的反彈提供了資金條件。一季度,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總規模同比增長35.6%,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5.3個百分點,其中來自貸款的資金同比增速由去年年底的19%升至3月末的33.2%,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6個百分點。 7.市場信心指數和PMI指數持續增長 與上述這些指標相比,近幾個月以來,反映市場預期的消費者預期指數、企業信心指數及采購經理指數都處于上升區間。反映消費者對未來幾個月經濟前景看法的消費者預期指數分別為95.8、95.9和96.7點,呈現不斷增長之勢。同期,全國企業家信心指數也比上季度提高7.7點。另外,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PMI指數(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達到11個月以來的高點,顯示企業新訂單、生產、采購量、新出口訂單和進口情況都處于近期高峰。 三、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邏輯基礎 中國經濟增長是國內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001年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下,國際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地位是推動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中國經濟運行中深層次矛盾的直接原因。 1.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特殊地位與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 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憑借巨大的勞動力規模和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更快地融入到國際分工中,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和國際生產體系中的重要一極。占據國際分工另一極的是美國,它憑借著技術壟斷地位,成為知識密集型產品的主要創造中心。中國經濟總量雖然只占世界的5%,但增量占世界經濟增量的25%左右,美國經濟總量約占世界的30%,增量約占世界經濟增量的50%左右。中美兩國憑借著各自巨大的增量經濟規模而對世界經濟發揮重要影響,其他國家則在這種分工體系下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在這種分工主導下,近年來不僅是中美兩國經濟,整個世界經濟都保持著較快的增長。中國對初級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幫助俄羅斯、巴西和阿根廷等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國提前償還了IMF債務,中國對資本品需求的增長,成為日本擺脫通貨緊縮的重要外部條件。因此可以說,這一分工框架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的重要增長基礎。 中國在國際分工中這一角色的取得,是20多年來對外開放的結果和勞動力資源優勢的體現。中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決定了經濟增長是以生產過程的復制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為主。雖然這種經濟增長模式不可避免地消耗大量的資源,但卻有利于發揮本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有利于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和資本的快速積累,實踐證明這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捷徑。目前世界上一些人口大國由于沒有在國際分工中占據這一有利地位而失去了發展機遇。 當然,這種分工是動態的,特別是對于處在國際分工低端的中國來說,這種地位難以長期保持。這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不可能永遠保持在低水平;通過這種模式獲得的收益越來越小、成本卻越來越高,資源與環境約束對這種增長模式的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一些人口大國正試圖替代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因此,中國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創新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積極進入高端領域。 2.在這種分工主導下,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加大了貨幣供給的壓力 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特殊地位是導致經常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直接原因。這是因為,在當前國際分工體系下,美國的技術創新速度趕不上在中國的產業化速度,同時居民對高技術產品的需求彈性明顯大于對制成品的需求彈性,從而導致作為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品生產國的美國,其出口規模小于進口規模,作為技術產業化的中國,其進口規模小于出口規模。從資本項目看,美國的技術創新在中國的產業化過程是通過美國企業在華直接投資實現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在華投資也起到類似的作用,從而成為中國資本項目順差的主要來源。正是因為中美兩國在國際分工中不同的地位,決定了兩國在國際收支中的不同地位。 中國貿易與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導致國內基礎貨幣大量投放,加大了貨幣供給的壓力。中美兩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決定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快于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兩國經濟地位的變化意味著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要進行調整,人民幣對美元面臨著長期升值的壓力。雖然去年7月21日,人民幣小幅升值,改革了匯率形成機制,升值壓力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在強化。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盡管個人、企業、商業銀行持匯額度和頭寸均有所放開,但市場主體多傾向于短期結匯。“雙順差”不斷轉變為外匯儲備,中國中央銀行需要以外匯占款的形式大量投放人民幣資金。今年一季度,累計新增外匯占款增加5282億元,同比多增1195億元。3月末,外匯占款余額同比增速仍高達35%。在外匯占款的持續投放下,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具體表現為:一是金融機構存差仍保持快速增長。2006年3月末,存差同比增速高達41.4%,比去年同期高9.4個百分點。二是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寬松,銀行間市場利率保持低位。3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1.66%和1.47%,分別比去年同期低0.32和0.23個百分點。 (程笛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