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外匯 > 正文
 

藏匯于民央行下猛藥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5日 10:05 財經時報

  央行新的外匯管理政策將分散大部分集中在政府手中的外匯儲備,這將有利于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時,此舉也將促使中國金融市場的某些領域發生根本性變化。《財經時報》獨家獲知,保險機構購匯比例將嚴格限制在總資產5%以下,參與試點的保險公司將為5家

    本報記者 焦強 崔帆 賀江兵 牛麗靜 鐘華

  4月13日,中國股市一改連續上漲數日的趨勢,扭頭下跌;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卻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反彈。此前市場人士普遍預測,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破“8”指日可待。

  13日晚,中國央行發布的新消息似乎給兩個市場不同波動,提供了準確的注解。

  當晚,央行公布6項外匯管理新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基金公司、保險機構可以按照規定,集合境內資金或購匯進行相關境外理財業務。

  此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起廣泛關注。《財經時報》在4月14日當天,分別對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的相關人士進行采訪,他們普遍對央行這組政策的出臺感到意外。盡管此前市場紛紛傳言,央行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將推出組合政策,但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即有重大政策問世,依然讓市場人士吃驚不小。

  接受《財經時報》采訪的多數人士認為,系列政策實施后,將可實現“藏匯于民”,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則是提及頻率較多的判斷。

  《財經時報》還了解到,保險業和銀行業正采取積極措施,響應新政。目前,保險業界已開始傳聞有5家保險公司被允許開展相關業務。

  在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看來,允許金融機構去海外開展理財業務,并不會造成股市資金出逃。

  不會立竿見影

  按照新政,中國境內的個人、企業和大多數金融機構都可以增加自身的外匯資產。這意味著,央行副行長吳曉靈3月18日才提出的“藏匯于民”戰略,不到一個月即告啟動。

  國際金融專家譚雅玲告訴《財經時報》,“藏匯于民”利于分散和化解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風險。截至2006年3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已達8751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

  在譚雅玲看來,允許境內居民和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境內機構和個人經常項下外匯持有需求。同時,擴大外匯市場規模,對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左小蕾認為,央行新政對減少外匯儲備、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是積極、有正面的作用。此舉更重大的意義在于,有利于中國金融業的全面開放。到2006年底,中國金融業將全面放開,拓寬金融機構的盈利渠道,將有助于它們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

  不過,左小蕾向《財經時報》強調,由于技術性問題尚未解決,具體實施細則還未出臺,因此新政不會立竿見影。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與評價中心副主任胡立峰持同樣的觀點。他同時認為,國內大部分基金公司還不具備在海外市場運作資金的能力,相較而言,合資基金公司可能具備一些優勢。

  建信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李華向《財經時報》透露,他們對于央行開閘早有預期,并一直在積極準備。建信基金屬于合資基金公司,由中國建設銀行聯合美國信安金融集團、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共同發起設立。

  A股有驚無險

  左小蕾認為,央行新政對A股的負面影響較小。因為,股市資金外逃并不會出現。央行規定,基金公司只可用機構和個人自有外匯到海外投資股票等產品。

  這一規定背后,表明央行對QDII相當謹慎。

  海通證券分析師張崎同樣認為,現有政策動向暗示,此次開閘充其量只是為資金的海外運作開了一條門縫,如果仔細研讀央行的規定不難發現,其中關于風險控制的條款留有很大回旋余地。

  保監會官員也力挺上述觀點。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監會官員14日下午向《財經時報》指出,由于保險機構的購匯比例將受到極為嚴格的控制,不可能出現大資金從A股市場抽離的現象。因此,不會對A股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4月14日,A股市場的走勢亦印證了這些看法。當天,上證綜指以最高點收盤,漲幅達2.04%。

  保險領跑

  《財經時報》14日還從保監會相關部門獲悉,現階段保險機構的購匯比例將嚴格限制在總資產的5%以下。

  在有關政策實施初期,保險公司到海外的投資,初步設想是固定收益類產品,重點是定息債券。隨后,將視情況逐步放開權益類產品及衍生品。

  《財經時報》還了解到,已經獲得保險資金海外投資試點的平安、國壽、人保、泰康、美國友邦保險,可能成為央行新政的“幸運兒”;此外,目前也已獲得保險

資產管理公司牌照的新華、太平洋、太平人壽,或許被納入海外投資隊列。

  不過,保險業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即參與此次試點的保險公司只能有5家,它們將從上述8家公司中遴選而出。

  一位國有銀行的人士指出,企業被允許提前購匯,增加了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手段,也有利于外匯市場的發展。同時,個人購匯進行

外匯理財,將推動中國外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在他看來,央行可能會在近期推出相應的外匯衍生產品,比如外匯期貨、外匯遠期、外匯期權等。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78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