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外匯 > 正文
 

當前價格走勢與未來趨勢分析(2/3)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7日 15:09 世華財訊

  [世華財訊]報告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專題課題組

  全文(2/3):

  當前價格走勢的成因分析

  一、CPI變動的原因分析

  2006年1-2月份,食品價格、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同比漲幅與2005年同期相比都有較大的回落,分別回落4.0和2.3個百分點,對CPI的拉動作用分別下降1.37和0.35個百分點,這是CPI同比漲幅回落的主要原因。CPI同比漲幅波動的主要原因是春節因素。

  (一)糧食供求改善和“禽流感”引起食品價格漲幅回落較大

  2005年糧食增產將近300億斤,增長3%,糧食供求關系極大改善,加上世界糧食豐收,進口糧食價格略有下降,受此影響2006年1-2月糧食價格同比上漲僅為1%,對CPI的拉動作用僅為0.03個百分點,比2005年同期低0.39個百分點。受“禽流感”和糧食價格下降的影響,1-2月肉禽及制品、蛋的價格同比下降幅度較大,二者導致CPI同比漲幅下降0.53個百分點。

  (二)免除學雜費導致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同比下降

  2006年2月份,多數地區免除了小學及初中的學雜費,導致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同比下降0.5%,這是2001年以來的首次同比下降。

  (三)春節因素是CPI同比漲幅波動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受春節因素的影響,春節所在月份的CPI環比值高于年內其它月份,當月的食品類、交通通訊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都有較大幅度的上漲,價格絕對水平較高。同時由于我國的春節有時在1月份,有時在2月份,CPI同比價格難以消除春節因素的影響。由于2006年的春節在1月份,2005年的春節在2月份,因而2006年1、2月份的CPI同比漲幅出現較大的波動。

  二、PPI同比漲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產能過剩

  (一)部分生產資料產能過剩導致產品價格下降

  隨著近幾年來相關行業投資的高速增長,生產資料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快于生產資料需求的增長,產能利用率下降,部分生產資料產品出現產能過剩。歐美國家對產能過剩的評判標準是:產能利用率在79-83%區間為正常值,85%為產能得到充分利用,超過90%為產能不足,明顯低于79-83%的區間說明可能存在產能過剩。按照此標準,目前,我國鋼材、鐵合金、電解鋁、電石、電池、汽車行業存在較明顯的產能過剩;考慮未來在建和擬建的產能,焦炭、煤炭、電力、紡織、聚酯等行業存在潛在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已經使得部分產品價格下降。

  (二)耐用消費品產能過剩導致生活資料價格下降

  我國的生活資料,特別是耐用消費品也同樣存在產能過剩情況,由于產能的增長速度快于消費的增長速度,許多家庭耐用消費品庫存增加較快,價格下降。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05年底,彩電和黑白電視機的庫存同比分別增加20.8%和73.6%;家用吸塵器、吸排油煙機和電飯鍋庫存同比分別增加55.3%、55.4%和1.8倍;家用洗衣機、家用電冰箱和電風扇庫存同比分別增加17.9%、25.6%和28.8%。受此影響,耐用消費品價格一直在下降,2005年同比下降3.4%,2006年1-2月同比下降2.4%。

  三、原材料、燃動力價格漲幅擴大的主要原因是國際原油、有色金屬價格反彈和國內天然氣價格上調

  1、2月份原材料、燃動力價格同比漲幅比2005年12月有較大程度的擴大,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的燃動力價格和有色金屬價格同比漲幅有較大提高。

  (一)國際原油價格反彈和國內天然氣價格上調導致燃動力價格上升

  年初以來,國際油價有所反彈,1-2月份WTI原油價格平均收盤價格高達63.59美元/桶,比2005年同期上漲34.2%,受此影響,2006年1、2月份,我國原油出廠價格同比分別上漲40.7%、43.1%。另外,我國積極推進天然氣出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上調了天然氣價格,2005年12月26日起,各油氣田供工業和城市燃氣用天然氣出廠價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150元,化肥用天然氣出廠價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100元,平均提價幅度在10%左右。在國際石油價格反彈和國內天然氣提價的共同作用下,1、2月份原材料、燃動力價格中的燃動力價格同比分別上漲了17.7%和17.8%,漲幅比2005年12月分別提高了5.9和6.0個百分點。

  (二)國際有色金屬價格反彈帶動國內有色金屬價格上升

  1-2月份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總體上上漲較快,倫敦金屬交易所主要有色金屬價格上漲幅度在7%-22%。在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上漲的帶動下,1、2月份我國原材料、燃動力價格中的有色金屬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4.6%、19.2%,漲幅比2005年12月分別擴大2.4和7.0個百分點。

  四、房價同比漲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住房供求關系有所改善

  (一)商品房供給扭轉了增速回落的趨勢,住房供應結構改善

  2005年5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意見的通知》,著力解決一些地區存在的房地產投資規模過大、價格上漲幅度過快等問題。各地政府加大土地供應調控力度,積極調整土地供應結構,強化規劃調控,改善住房供應結構,合理引導住房建設與消費。商業銀行調整和改善房地產貸款結構,嚴格控制不合理的房地產貸款需求。有利的政策措施使得2005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進入穩步增長階段,房地產投資增速平穩回落,經濟適用房投資降幅減少。全年全國累計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58萬億元,增長19.8%,增幅減緩8.3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資1.08萬億元,增長21.9%,增幅減緩6.8個百分點;經濟適用房完成投資565億元,同比下降6.8%,降幅比年初減少4.6個百分點。商品房供給扭轉了增速回落的趨勢,2005年商品房竣工面積同比增長14.9%,增幅比2004年提高12.1個百分點。

  (二)房屋需求過快增長勢頭得到緩解

  為抑制房屋需求增長過快趨勢,2005年,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國人民銀行調整了商業銀行住房信貸政策,取消商業銀行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優惠利率,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改按商業性貸款利率執行,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原來的20%提高到30%。財政部調整了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政策,加大對投機性和投資性購房等房地產交易行為的調控力度。同時,相關部門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房屋銷售行為。這些措施使得個人住房貸款增速繼續下降,投機和投資性購房需求過快增長得到遏制,市場秩序不斷規范。2005年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1.84萬億元,增長15.8%,保持自2004年4月份以來的增速回落態勢。此外,由于匯率調整幅度較小、投機房產交易成本提高,短期內進入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資金不會大量撤出,但受到連續出臺的抑制房地產投機需求等調控措施的防范,也難以形成沖擊房地產市場的有效力量。

  通過供求的雙向調節,全國房屋銷售價格的同比漲幅有所回落。

  五、黃金價格持續攀升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增長強勁

  (一)黃金需求增長非常強勁

  從需求方面看,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黃金需求增長非常強勁。首飾的加工需求同比增加17%,投資(投機)性需求同比上升26%,以黃金為投資品種的交易型指數基金(ETF)投資增幅達440%。

  2004年以來,銅、鋁、鋼材等金屬價格的大幅上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游資通過現貨市場、指數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或者是期貨市場參與交易。在商品期貨價格全線上漲的背景下,作為重要貴金屬的黃金品種也日益受到游資的關注。同時從黃金市場自身來看,1999年以來,黃金價格漲了一倍多,其良好的投資回報也提升了黃金在國際投資工具中的地位。在2005年以來黃金價格不斷上升的過程中,國際投資基金的大量資金投入,加劇了黃金價格的漲勢。

  2003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升,投資者普遍擔憂石油價格上漲造成全球經濟增長減速以及通脹加劇,這使得黃金的保值和對沖通貨膨脹風險需求增長很快。另外,2005年以來,國際局勢依然不太穩定,地緣沖突頻頻發生,印度洋海嘯、美國新奧爾良颶風襲擊、全球禽流感等自然災害不斷,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產生擔憂,投資者利用黃金作為投資避風港的需求迅速增長,推動了黃金價格快速上升。

  (二)黃金供給增長有限,供給成本上升

  從供給方面看,礦產金作為黃金供給的主要部分同比出現了小幅下降,而官方售金受到協議限制,每年的銷售數量相對固定。同時由于全球范圍內的燃料、電力、運費和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采礦成本保持上升。黃金供給的相對有限性和供給成本的上升促成了黃金價格的上升。

  六、M1與貸款增速適度、利率匯率平穩運行有利于保持價格穩定

  2004年9月以來,除個別月份外,M1和貸款增長適度,增速穩定,M1的增長區間在10.5%-13%之間,貸款增速在12-14%之間,對緩解PPI、原材料燃動力購進價格上漲壓力,保持價格總水平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另外,貨幣市場利率和

人民幣匯率保持平穩運行,對穩定當前價格走勢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程笛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