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觀察:貨幣政策調整后市場擔心加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0日 13:16 世華財訊 | |||||||||
日本央行貨幣政策調整后,市場擔心央行加息時間可能早于預期;而日本央行的政策思路可能會在4月變得更加清晰,屆時政策委員會委員將發布他們對未來兩個財政年度的經濟和物價前景預期。 綜合外電3月20日報道,在定量寬松政策結束一周后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推行的新貨幣政策開局并不順利,一位政策委員會委員的講話引發了人們對于日本央行加息時間
分析師表示,市場可能對日本央行政策委員會委員水野溫氏(Atsushi Mizuno)的講話反應過度了,實際上日本央行行長隨后便力求淡化水野溫氏講話的影響。 不過,日本金融市場在日本央行政策調整后出現波動局面仍表明,日本央行在結束了持續5年的定量寬松政策后還沒有找到一條有效途徑來體現其政策意圖。 分析師們表示,日本央行新的政策框架尚未使市場完全了解該央行實際上在長期內將如何管理貨幣政策。新的政策框架重點突出這樣的觀點,即對日本而言,在中長期維持0%-2%的通貨膨脹率較為理想。 水野溫氏的講話引發日本國債的拋售,此前他暗示,利率必須在零的基礎上提高,以便使日本央行擁有執行政策的空間。 水野溫氏表示,除非短期政策利率有一些余地,否則日本央行在下一次經濟增長放緩時能夠采取的行動將會十分有限。他還明確表示,目前的利率水平與日本經濟的增長潛力相比,顯然太低。截至上周四,最新發行的10年期日本國債收益率已升至1.735%,創下2004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對貨幣政策變化更加敏感的中期債券受到的打擊更加沉重。5年期日本國債的收益率上周飆升到1.250%,創下5年多來的最高水平。 分析師表示,日本國債收益率的升幅有點過頭,因為日本央行不太可能在數月內加息,而一些日本央行官員已表達了對日本國債收益率上升速度的擔心。 一位了解日本央行想法的人士表示,長期日本國債收益率的上升速度有點令人擔心。 該人士表示,日本央行本應采取的最佳方式或許是再等待觀望一段時間,但有些人并不這么認為。很遺憾,零利率政策并未能讓市場穩定下來。 沒有人預計日本央行會馬上開始加息,因為日本央行已明確表示,在從市場回籠多余流動資金的過程中它將繼續維持零利率政策,或許在這個過程結束后還會延續一小段時間。而回籠多余流動資金的過程需要花費數月的時間。 但市場已開始猜測,一旦回籠流動資金的過程結束,日本央行最早會在什么時候加息。 日本央行行長福井俊彥(Toshihiko Fukui)上周四力求弱化水野溫氏的講話,稱,目前討論放棄零利率政策為時過早,如果通貨膨脹依然得到有效控制,貨幣政策仍將保持適應性。水野溫氏是9位政策委員會委員中政策立場最強硬的委員之一。 瑞銀(UBS)的債券策略師Eiji Dohke表示,福井俊彥可能會采取措施,避免在3月31日本財政年度結束前造成金融市場意外波動。他表示,日本央行不可能在本財政年度內給市場的加息擔憂煽風點火。 但他補充道,福井俊彥的講話未必排除了今年年內加息的可能性。 福井俊彥還表示,如果貨幣政策刺激力度過強,日本經濟可能會劇烈波動,這可能妨礙長期的經濟增長。 分析師表示,上述講話可能反映出,日本央行擔心維持零利率政策的時間過長可能產生資產價格泡沫,因此,日本央行應該在其可行的時候加息以便給政策留出調整空間。 日本政府在日本央行作出結束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的決定前就已明確表示,如果日本央行要調整政策,就必須絕對確保日本經濟不會重返通貨緊縮。 Tokai Tokyo Securities的首席經濟學家Mitsuru Saito表示,如果現在經濟轉向糟糕局面,日本央行將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恢復定量寬松政策。 但福井俊彥強調,日本央行將盡一切力量避免出現這種局面。 當在3月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被問及日本央行是否可能恢復定量寬松政策時,福井俊彥回答說,如果大家都能明白日本央行過去持續實行的是一項極不尋常的政策,那么就能很清楚的了解到,在正常情況下日本央行不會選擇這種政策。 Saito表示,因此在目前經濟表現良好之時,日本央行可能很想獲得一個可以在經濟狀況惡化時使用的工具。 日本央行的政策思路可能會在下個月變得更加清晰,屆時政策委員會委員將發布他們對未來兩個財政年度的經濟和物價前景預期,這點福井俊彥自己已在上周四指出。 福井俊彥在議會表示,如果日本央行預計經濟和物價保持穩定增長,且這一預期能得到市場認同,那么零利率政策結束的預期可能會首次穩定下來。 日本央行將于4月28日公布經濟和物價前景報導。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