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匯市信息 > 正文
 

結構性擔憂依然存在可能給美元帶來不利影響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5日 18:43 世華財訊

  即使晚些時候將公布的數據證實流入美國的凈資金流足以彌補該國的經常項目赤字,但結構性擔憂仍可能給美元帶來不利影響。

  綜合外電3月15日報道,即便美國財政部(U.S. Treasury)周三(15日)晚些時候將公布的數據證實流入美國的凈資金流足以彌補該國的經常項目赤字,結構性擔憂給美元帶來不利影響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目前,美國利率上升的前景應該會有助于確保海外投資者對美元的興趣。但在《本土投資法》(Homeland Act)引發的投資資金流動現已結束、更多短線私人投資者興趣取代長線央行買盤以及更多人預計美國經濟將在第二季度放緩的諸多因素影響下,這些流入資金更可能在未來幾個月中減少。

  花旗集團(Citigroup)駐紐約的外匯策略師Todd Elmer稱,美國短期利率上升可能限制日常交易中拋盤的猛烈程度,但未來資本流入的降溫只會讓人們確信美元中期內將呈下跌走勢。

  在過去幾個月中,資金流入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說法快要站不住腳了,因為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而同時資金流入則出現令人擔心的下降。

  2月份,美國貿易逆差從1月份的668億美元擴大至685.1億美元,高于經濟學家此前的預期。

  而目前市場預計今天晚些時候財政部將公布的數據將顯示1月份資金凈流入額總計725億美元。這較去年12月份的566億美元有所回升,但低于11月份的916億美元。

  盡管資金流入額目前保持充足,但分析師們警告,不僅投資流的數額下降,而且其質量也出現惡化,為美元提供的支撐也趨弱。

  在過去幾年中,海外投資大部分來自各央行,它們將資金投入美國國債市場。但正如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本周對市場發出的警告所顯示的,更多央行正逐漸避開美國資產。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稱,其計劃將以美元計價的

外匯儲備降低10%。

  取而代之的私人投資者往往對美國

股票和更短線的投資表現出更大的興趣,而這類投資很容易轉而對美元不利。

  當然,一些人仍樂觀地認為,不管有沒有本土投資流,美國仍將吸引足夠海外投資以支撐美元。

  例如,東京三菱銀行(Bank of Tokyo-Mitsubishi)駐倫敦的全球外匯研究主管Paul Chertkow指出,私人投資者對美國證券的凈購買額大大高于各央行的凈購買額。

  基于美國利率上升的前景將確保美國資產繼續具有吸引力的假設,Chertkow等人仍對美元前景保持樂觀。

  Chertkow提到,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可能會在6月底前兩次加息25個基點。

  同時,他補充說,境外凈買入額將受到境外直接投資凈額的支撐,因海外投資者希望利用美國經濟將繼續持續擴張的前景。

  然而,對于其他人來說,周二(14日)公布的2月份零售銷售額下降1.3%等數據進一步證明美國經濟將在第二季度放緩。而這可能意味著境外投資興趣正好在其他因素變得不利于美元之時下降。

  東方匯理銀行(Calyon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的高級貨幣策略師Daragh Maher指出,

匯率和利率之間的關聯不像以前那么強烈了,這使得美元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結構性變化的影響。

  利差效應減退、赤字創紀錄以及資金流彌補作用越來越多地遭到質疑,這些將很容易引發美元的結構性擔憂,最終改變全球外匯市場區間波動的狀況。

  周三早盤,市場等待所謂的財政部國際資本流動數據(TIC),美元微幅走低,受到最新有關Fed可能不需要將利率提高至5%以上的看法影響。據電子交易系統(EBS)顯示,格林威治時間0745,美元兌日圓(資訊 論壇)微幅跌至117.50日圓,周二紐約匯市尾盤為117.52日圓。歐元從1.2015美元升至1.2029美元。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465,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