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外匯滾動新聞 > 正文
 

日央行面臨重大政策轉向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9日 00:05 世華財訊

  [世華財訊]最新公布的CPI數據為日本已經擺脫通縮局面的判斷再添有利佐證,這使得經濟學家們對日央行會把結束寬松貨幣政策的時機定在06年4月底以前的預期提前。但在結束寬松貨幣政策的時機問題上,日本內部仍存在著一定分歧。日央行即將于3月9日宣布政策決議,屆時,日本寬松貨幣政策是否會被正式宣布終結將會見分曉。

  據中華工商時報3月8日報道,7年前,日本經濟陷入通縮。為了刺激經濟復蘇,5年
前,日央行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定量超寬松貨幣政策,將其短期利率目標維持在零的水平,并開始向金融系統注入數十萬億的龐大資金。日央行表示,如果日本核心消費者物價(CPI)的同比增長率能夠穩定在零或零以上,它將結束實施刺激性貨幣政策。

  近來,隨著日本經濟逐步復蘇并已連續4年實現經濟增長,多數經濟學家紛紛做出預期,日央行會把結束寬松貨幣政策的時機定在06年4月底以前。而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日本06年1月份核心CPI出現了8年來的最高升幅,這一結果為外界關于日本已經擺脫通縮局面的判斷再添有利佐證,這使得經濟學家們對日央行結束寬松貨幣政策的預期有所提前。

  3月3日出爐的一份報告顯示,日本1月份核心CPI比去年同期增長0.5%,遠高于05年12月和11月的0.1%增長幅度,創8年來最大增幅,同時也創1998年4月以來首次連續3個月增長。另外,1月份薪酬水平連續第5個月攀升,這也是8年來上漲勢頭最長的一次。而稍早時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在過去的一年,日本的工業產出達到自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失業率呈現連續第3年下降,減少到4.4%;東京

股票交易所的平均股票價格上升了40%;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5.5%。種種數據和表象讓很多經濟觀察人士對于日央行改變貨幣政策的預期有所提前。他們越來越堅信,日本經濟已經擺脫了長達七年的通縮期,日央行改變貨幣政策的時機已經成熟。

  但目前日本仍保持著重大政策轉向前的最后謹慎。上月末,日本經濟財政大臣曾經暗示,日本經濟已擺脫通縮,認為根據目前的日本經濟景象,日本銀行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結束刺激性貨幣政策。但在經濟財政大臣發表講話的第二天,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隨后便發表了另一番相矛盾的言論。他明確指出,目前日本經濟仍未擺脫通縮,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仍正齊心協力試圖擺脫這種局面。即使是核心CPI出現8年來最高升幅的數據公布以后,日本財務大臣谷垣禎一仍在強調他不確定日本是否已擺脫通縮,并暗示央行改變政策的步伐不宜過急。這顯示著,在結束寬松貨幣政策的時機問題上,日本內部仍然存在著一定分歧。事實上,出現這種分歧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一決策時機對于日本經濟的影響將至關重要:如果決斷過早的話,可能就會扼殺經濟復蘇的態勢,而如果過晚,就可能引發通脹。

  分析人士對于究竟何時終結現有貨幣政策也看法不一。一些樂觀的分析人士認為,核心CPI的明顯回升,預示著改變貨幣政策的先決條件已經實現,本周就應該可以看到貨幣政策的改變。但也有分析師認為,谷垣禎一的謹慎言論令本周內貨幣政策改變的預期變得不明朗。

  外電認為,日本銀行的政策轉向不僅會對日本經濟產生影響,而且可能會在全球金融市場掀起波瀾。因為自日本采取超寬松貨幣政策和零利率政策以來,日本投資者已經將資金投到全球其他地區的債券和貨幣市場上。一旦利率上升,日本的資金勢必會出現回流,這樣一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利率水平會出現浮動,日本乃至全球的股市會因此而大受波及。如何避免這種對股市的震蕩效應,對于日本央行將是一個挑戰。分析人士大多認為,在改變貨幣政策的步驟上,日本央行應該不會立即加息,而會循序漸進,從減少注資開始。事實上,關于加息不當拖累經濟,這在以往曾經有過一些教訓和代價。1994年,美聯儲曾經倉促展開連續加息行動,最終拖累債市出現暴跌。2000年,日本央行將利率由零上調至0.25%,日本股市受到拖累,最終日央行不得不再次減息。

  日央行也曾表示,在結束寬松貨幣政策后,將依然把利率維持在低水平,一段時間后再逐步將

利率調整到一個合適的水平。一些分析師相信,在06年年底之前,日央行可能會做出加息舉動。

  日央行3月8日開始召開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并將于3月9日宣布會議結果,屆時,日本寬松貨幣政策是否會被正式宣布終結將會見分曉。

  (龔山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