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報告稱人民幣匯改效果良好升值預期弱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2日 09:20 世華財訊 | |||||||||
央行報告指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效果良好,隨著市場對新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信心的不斷增強和外匯市場體系的日臻完善,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有所弱化。 中國人民銀行2月21日消息,央行21日發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效果良好。隨著市場對新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信心的不斷增強和外匯市場體系的日臻完善,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有所弱化,主要表現在銀行遠期結售匯
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05 年7 月21 日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 美元兌8.11 元人民幣。新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運行平穩,人民幣匯率有貶有升,彈性增強,反映了國際主要貨幣之間匯率的變化,體現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和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規律。 報告稱,由于人民幣匯率初始調整幅度和出臺時機適當,從微觀看,各類型進出口企業均較好的適應了新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從宏觀看,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表明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明顯提高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應對改革及外部沖擊的彈性。 報告還指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利于促進國際收支逐步趨于平衡,但中國國際收支順差規模大,累積時間長,有著深刻和復雜的內外原因。此外,政策和體制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國際收支順差。譬如一直延續外匯短缺時期確立的外貿“獎出限入”、資金“寬進嚴出”和產業“填平補齊”的管理思路和政策框架;國內資源價格未完全反映其稀缺程度,勞動保障和環境保護制度不健全,出口商品價格對資源、勞動和環境污染的補償不足,客觀上強化了出口商品的價格優勢等。 匯率對調節國際收支有一定的作用,但僅僅由匯率來承擔調節國際收支的責任是不夠的,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大國經濟以內需為主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推動對外經貿、資源價格、外匯管理、勞動保障、環境補償等制度改革,使各項政策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