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稱經濟運行狀況將好于05年10月時預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7日 14:56 世華財訊 | |||||||||
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將于本周晚些時候評估05年10月份作出的經濟和物價預期,消息人士稱,日央行對經濟前景的評估可能將被上調,屆時日央行可能會判定經濟運行狀況好于3個月前所預期的水平。分析師稱,這可能將重新點燃有關提前調整貨幣政策的猜測。 綜合外電1月17日報道,在對經濟運行狀況持更為樂觀預期的情況下,日央行(Bank of Japan)政策委員會委員可能將深入討論何時、以及如何結束現行的定量寬松貨幣政策,
目前看來,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可能將在為期兩天、于1月20日結束的會議上維持現行貨幣政策不變。不過,鑒于日本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已經于05年11月份出現回升,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認為,日央行很有可能在06年春季調整貨幣政策。對許多人士來說,關注焦點也已轉移到日央行在結束定量寬松政策之后將如何實施貨幣政策上,而不再僅僅關注央行將于何時結束現行政策。 這樣,日本央行定于1月20日格林威治時間06:00公布的中期經濟和物價評估對市場參與者而言將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正在尋找更多線索和細節,以判斷延續了幾乎5年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將于何時以及如何結束。 一位接近日央行的人士表示,從GDP數據(05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來判斷,央行對經濟前景的評估可能將被上調。消費者物格(日央行決定何時結束定量寬松政策的最重要的指標)方面,日央行可能將表示,消費者物價狀況的發展總體符合預期。 分析師稱,日央行對經濟前景更為樂觀的修正可能將重新點燃有關提前調整貨幣政策的猜測;日本政府對政策調整愈來愈強的反對態度在最近一段時間削弱了上述猜測。 日央行曾作出承諾,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上年同期的變化穩定在“零”以上、政策委員會委員確信物價不會回落、以及經濟運行狀況十分穩健,足以允許調整貨幣政策之前,央行將繼續施行定量寬松政策。通過施行定量寬松政策,日央行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資金,從而使短期利率保持在“零”附近。 在05年10月公布、并定于本周進行回顧的《經濟活動與物價前景》(Outlook for Economic Activity and Prices)中,日央行預計,06財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幅為2.2%。 日央行于10月和4月份公布半年度經濟前景報告,并于1月和7月份評估經濟運行狀況,從而將實際經濟運行狀況和先前所作預期進行比較。 日本05年第三季度的實際GDP較上一季度增長0.2%,年率增長1.0%,低于第二季度折合成年率5.0%的增幅。 盡管經濟增長減緩,但第三季度的增長水平意味著,即使05年第四季度和06年第一季度的實際GDP增幅持平,該財政年度的實際GDP仍將增長2.4%。 日央行政策委員會委員在05年10月份公布的報告中表示,預計06財年核心CPI較上年將上升0.1%。 日本11月份全國核心CPI較上年同期上升0.1%,為兩年多以來首次上升。日本央行官員稱,1月份核心CPI可能將進一步上升,原因是05年1月份開始的日本國內電話費降價給CPI帶來的下行壓力逐漸減弱。 日央行行長福井俊彥(Toshihiko Fukui) 1月9日在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于瑞士舉行的一次會議間隙對記者表示,CPI正在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并基本符合央行的預期。 福井俊彥還表示,從目前的經濟發展勢頭來看,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將最終結束,該央行將在適當的時候結束這一政策。 另一位接近日本央行的人士稱,第一季度CPI較上年同期的升幅可能將達到0.3%或0.4%,因為隨著經濟持續復蘇,日本經濟的產出缺口正在縮小,從而為物價提供持續的上升動力。 由于CPI上升可能將為結束定量寬松政策鋪平道路,日央行此后可能將進一步討論結束這一政策后將如何實施貨幣政策。 接近央行的另一位人士表示,日央行將如何穩定市場預期、保證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將成為重要問題。 關鍵在于日央行在貨幣政策的操作上是采取定量的還是定性的方式,但目前央行官員在如何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方面尚未提供任何線索。 日央行政策委員會的9位官員中有2位(巖田一政(Kazumasa Iwata)和中原真(Shin Nakahara))多次主張,央行應制定適當的或理想的通脹目標,但目前為止其他委員對這一建議不大熱心。 多數委員和高級官員擔心,為物價水平設定具體的數字目標將限制貨幣政策的靈活性,正如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到目前為止所產生的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