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就業數據未改變華爾街對美國利率前景預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9日 15:45 世華財訊 | |||||||||
美國6日公布的05年12月就業數據弱于預期,但經濟學家認為,這尚不足以改變華爾街對利率前景的預期,他們相信Fed在3月份的會議上會有足夠的數據支持其上調利率。 綜合外電1月9日報道,美國政府公布的2005年12月份就業數據乍看上去表現平平,但經濟學家們卻從這一數據中發現了一些亮色,這使得他們對美國貨幣政策的預期仍得以維持。
勞工部(Labor Department)6日宣布,12月份美國新增就業人數108,000人,低于預期的215,000人。這種出人意料的嚴峻形勢──考慮到新增勞動力的正常比例,就業人數實際在下降──是兩個因素所致。11月份新增就業人數從本已可觀的215,000人向上修正至305,000人,12月份的失業率從5%降至4.9%。 經濟學家在數據發布后表示,關注重點應是數據的走勢,而從這個角度看目前的就業形勢依然良好。瑞銀(UBS)駐紐約的經濟學家吉姆?奧沙利文(Jim O''Sullivan)表示,數據在兩個月內的搖擺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相互抵消的。由于11月就業數據的修正,確實應該看淡12月份就業惡化的情況。他表示,懷疑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Fed)是否會以此作為經濟增長放緩的證據。 奧沙利文看待就業數據的這種方式并不鮮見。他所在的瑞銀認為2006年Fed只會加息一次。許多人于是猜測Fed將在1月31日的會議上加息。但與瑞銀不同的是,人們大多認為Fed在3月底的會議上將再次提高利率。 雖然這種看法十分普遍,但預測者們承認,他們是在一種非常不確定的環境下預測貨幣政策走勢的。在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05年12月13日的會議后,美國的利率前景本已變得不夠明朗,而3日發布的此次會議紀要則令利率前景更加難料。從上述兩項事態發展可以看出,央行官員們已轉而將利率前景與經濟表現掛鉤。他們已大體實現了最初的目標,那就是實現利率正常化,將本世紀頭幾年那種超寬松的貨幣政策扭轉過來。 這個目標似乎會在1月31日的Fed會議后實現,格林斯潘將在此次會議后卸任。大多數人認為在此次會議上目前4.25%的聯邦基金利率將被上調至4.5%。華爾街的大多數人認為Fed會將利率最終鎖定在4.75%,不過也有些銀行認為,由于經濟的強勁增長勢頭和通貨膨脹壓力,06年年底前聯邦基金利率將上調至5%甚至更高水平。 A.G. Edwards的經濟學家帕特里克?費倫(Patrick Fearon)表示,從目前的形勢看,就業人數的增長速度處于中等水平。失業率比較低,但并不是非常低。工資提高得很慢,考慮到這些事實,Fed可能在不遠的未來停止加息。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經濟學家也承認就業數據并沒有惡化到改變Fed近期政策走向的地步。他們相信Fed在3月份的會議上會有足夠的數據支持其上調利率。但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們也警告說,政策越來越依賴于數據,在春季會議之前Fed還可以看到兩份就業數據報告,這也為Fed屆時的政策增添了更多變數。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Fed官員們會有許多機會為市場和公眾講解他們的新年展望。 6日達拉斯和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的行長都發表了講話,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理查德?費舍爾(Richard Fisher)除了再次重申央行戰勝通貨膨脹的決心外沒有過多表態,而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凱茜?邁尼漢(Cathy Minehan)似乎在暗示Fed的加息還沒有結束。她對記者說,目前的聯邦基金利率接近利率區間的底端。 今后還會有更多的類似評論。9日,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杰克?蓋恩(Jack Guynn)和堪薩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湯姆?赫尼希(Tom Hoenig)會就經濟形勢發表講話,接下來是克利夫蘭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桑德拉?皮亞納爾托(Sandra Pianalto)在10日的演講。11日,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將就貨幣政策發表評論。 1月通常是Fed官員忙碌的時候,因為這時他們要對新的一年做出預期。他們的講話決定著華爾街的分析師們將如何預測未來的貨幣政策。06年面臨的一個困難是:格林斯潘將在1月底退休,人們再也聽不到他那一語定干坤的講話了。許多人猜想將利率和經濟更緊密地掛鉤是為了給下屆Fed主席──幾乎肯定會是現任總統經濟顧問的本?伯南克──留下白紙一張,這樣他就可以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了。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