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商制度引入預示匯率制度改革進程再向前推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8日 11:17 世華財訊 | |||||||||
[世華財訊]銀行間市場引入做市商,意味著央行將從這個最重要的市場上逐步隱退,此舉無疑是其在匯率制度改革進程中邁出的革命性一步。 據每日經濟新聞11月28日報道,隨著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銀行間外匯市場將推出做市商制度,近期已頻頻創出新高的人民幣匯率再度攀升,25日美元兌人民幣現鈔買入價首度跌破8元整數關口,創下自中國匯率制度改革以來的新高。
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是指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核準,在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人民幣與外幣交易時,承擔向市場會員持續提供買賣價格義務的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做市商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法人充當,在不斷提供買賣價格的同時,按其提供的價格以自由資金和貨幣與投資者進行交易,并通過買賣價差實現一定利潤。在國際各主要外匯市場上,做市商在提供外匯市場的流動性、提高市場交易效率、轉移和分擔風險,促進市場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實際上,對于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來說,做市商并非一個陌生的概念。2002年,銀行間外匯市場在歐元和港幣交易中進行了做市商制度的試點。今年5月18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外幣買賣業務。在這項被外界評價為“中國為人民幣完全可兌換搭建試驗平臺”的業務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式引入了做市商制度。 銀行間市場引入做市商,意味著央行將從這個最重要的市場上逐步“隱退”,將其控制權拱手讓與市場。對于在金融開放方面始終保持審慎態度的中國來說,此舉無疑是其在匯率制度改革進程中邁出的革命性一步。 與有著過多行政色彩的央行相比,充當做市商的商業性銀行在指定買入賣出價格時,無疑需要多方面考慮其外匯頭寸、資金成本等因素,這意味著在人民幣兌美元市場上,“市場”將取代“政策”成為匯率定價的主導,甚至決定性要素。市場人士認為,這將為中國解除外匯管制后匯率的完全市場化運作打下基礎。 實際上,與做市商制度同時亮相的一些,也對外匯市場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據悉,為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央行首次主動與國有商業銀行進行了貨幣掉期業務操作,用60億美元從商業銀行換入約470億元人民幣。根據約定,1年后央行將按照事先確定的貨幣掉期價格,即7.85元人民幣兌1美元回購商業銀行持有的60億美元。 來自市場的消息說,央行將以每兩周1次的頻率實施類似的公開市場操作。這意味著中國的金融管理部門已經更自覺地通過市場手段,而不是行政命令來實現其對匯率的影響。 此外,國家外匯管理局還宣布,從2006年第一個交易日起,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即期詢價交易,銀行間市場交易主體可在原有集中授信、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的基礎上,自主選擇雙邊授信、雙邊清算的交易方式,按照央行規定的銀行間市場交易匯價浮動幅度,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詢價交易系統上進行雙邊詢價外匯交易。 這是中國外匯管理部門為降低外匯交易清算風險而采取的舉措。對于外匯市場主體來說,則意味著有了更多可選擇的交易模式。 (陳洪亮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