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宜 北京報道
隨著外匯市場配套措施的逐步到位,人民幣的價格正在體現著“市場的意志”。
經過大規模的人員培訓和新交易系統的模擬測試后,11月2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宣布,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并從2006年第一個交易日起,在銀行間市場推出即
期詢價交易方式。
同時,外管局還公布了《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指引(暫行)》及《關于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即期詢價交易有關問題的通知》。
鋪墊
11月21日和23日兩天, 30多家主要銀行及分行的外匯交易員們分別在上海和北京兩地參加了由外匯交易中心組織的詢價交易的培訓。
這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首次大規模的詢價交易培訓。
目前在外匯市場上,占交易量90%以上的美元對人民幣即期交易采用的都是竟價方式。
在這種方式中,所有銀行的報價都掛在外匯交易中心的系統上。由系統根據時間優先、價格優先的原則對所有報價進行集中的撮合成交。
通過這種方式,外匯交易員們并不知道系統后最后的交易對手是誰,基本上是一種“銀行對系統”的模式。
而在詢價方式下,如果某家銀行有買賣外匯的需要,只要一個電話,和交易對手商量好價格、數量,就可以直接“面對面”成交了。相比競價方式,這是一種“銀行對銀行”的模式。
央行在今年8月10日推出的銀行間外匯遠期交易中已經引入了詢價方式。對于占外匯市場9成以上交易量的即期交易,詢價方式也即將登臺。
這次在上海、北京的培訓現場,系統后的交易員們終于從冷冰冰的系統后面走出來,交易多年卻幾乎從未謀面的外匯交易員們帶著幾分新奇的目光第一次與“老對家”們做著自我介紹。
這只是他們第一次面對面的直接交談。今后,當詢價成為外匯交易的主流方式時,這種交流將成為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為全面推出詢價方式,外匯交易中心已經對原有的2003版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增加了即期和遠期詢價交易功能。
11月24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新系統進行了模擬測試,一知情人士向本報透露,“技術上應該是沒什么問題了,現在只要等監管當局的金牌令箭。”
做市商來了
伴隨著詢價方式的全面推開,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實行做市商制度也因此有了可能。
在此之前,央行是外匯市場中人民幣對美元交易惟一的做市商。7月21日匯改之前,為維護匯率穩定,央行不得不承擔著惟一買盤的角色,幾乎是商業銀行有多少吃多少。而這種做市商的角色不僅被一些國家指責為“操縱匯率”,還喪失了對國內的貨幣政策的主動權。
7月21日匯改后,做市商制度和銀行間外匯遠期,作為匯率形成機制的兩大重要配套措施曾被考慮一同推出。
8月10日,央行迅速推出了銀行間遠期和掉期,在即期交易中引入非金融企業。然而,在種種外匯市場建設的措施中,做市商制度卻沒有搭上第一批船。
不過在銀行間市場上,做市商已有試點。荷蘭銀行上海分行和蒙特利爾銀行廣州分行的小幣種做市商一直在做,幣種是人民幣對歐元和港幣。今年5月18日,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推出的外幣對交易中,第一批7家外資銀行和3家中資銀行也正在積累做市經驗。
現在,遠期已經推出3個月了,詢價也將在2006年推出,人民幣做市商終于要登場了,盡管外管局沒有公布具體出臺日期,但業內人士預計這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據悉,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會對提交申請的做市商進行初步的資格篩選,并推薦一些“合適”的人選給央行,最后由央行決定第一批人民幣做市商。
能入選做市商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首先是要“你請我愿”。做市商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它必須在市場中連續報出買價和賣價,并有義務按其報出的價格去接盤。
而根據《指引》,需要符合資本充足率達到8%或外匯資本金在等值1億美元(含)以上等7項條件。
其中,銀行在市場中的信用記錄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在提交申請的前兩年內,無結售匯業務和外匯市場交易違法、違規記錄。”
之前在不涉及人民幣的純外幣對交易中,第一批10家做市商中,外資銀行占了7家。
對所涉及到的8個不同幣種,最好有相應貨幣清算中心的銀行來承擔做市商。如美元由美國的銀行做,歐元就要安排相應歐洲銀行做市商來做。
“但在人民幣做市商制度中,肯定是中資銀行更有優勢。”交易中心一位工作人員肯定地說。
此前市場中對第一批做市商的陣容已經有了一些傳言。比較統一的版本是四家國有銀行和兩到三家外資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