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外匯滾動新聞 > 正文
 

中國央行停發3年期票據可能表明熱錢流入放緩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4日 01:00 世華財訊

  [世華財訊]中國央行本周公開市場操作中沒有發售3年期票據,可能表明大批投機資金流入中國的勢頭有所放緩。

  綜合外電6月3日報道,本周中國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沒有發售3年期票據,這是央行自2月中旬以來首次在每周的公開市場操作中沒有進行3年期票據的發售。央行并未對此作出解釋。

  在央行2004年12月首次推出3年期票據時,市場認為,這一舉措有助于吸收為押注人民幣升值而流入中國的大量美元。而此前,央行還從未發售過1年期以上的票據。

  因此,央行本周決定暫停發售3年期票據,可能表明央行不再受到如此大量的熱錢流入的困擾,轉而認為可再次完全依靠發售短期票據來降低成本。

  總部位于北京的一家合資基金投資公司的債券分析師表示,與2004年第四季度相比,央行目前在資金流入方面面臨的壓力肯定有所減輕。

  目前尚不清楚下周的公開市場操作中央行是否會恢復3年期票據的發售。但是如果下周三(8日)央行仍沒有發售3年期票據或者發售的額度較小(例如,低于人民幣150億元),市場則更有理由相信央行不必再像幾個月以前那樣積極地吸收流入中國的熱錢。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達到6,591億美元。該數據似乎為上述結論提供了支持。

  在2004年中期前后,中國外匯儲備的月增幅為150億美元左右。但隨著2004年第四季度市場對人民幣將很快重新估值的預期不斷加大,該季度的月增幅躍升至250億美元以上,2004年12月甚至達到最高水平360億美元,也由此推動央行在同月推出了3年期票據的發行。

  然而,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的月增幅回落到200億美元以下。從3月開始,若月增幅繼續維持在該水平或進一步下降,則很有可能表明熱錢流入中國的勢頭已經大大放緩。預計中國政府將于7月中旬公布4-6月的外匯儲備額。

  上述債券分析師稱,隨著外匯儲備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目前央行沒有必要繼續發行如此多的3年期票據。他還表示,2004年年底央行之所以開始大規模發行3年期票據,是因為面對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不得已而為之。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在本周的一份報告中預計,為降低成本和使市場操作更加靈活,中國央行今后將減少長期票據的發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是中國建設銀行和摩根士丹利成立的合資公司。

  報告預計,中國央行將逐漸減少3年期票據的發行(除非外匯儲備出現迅速增長),目前其首選是短期票據。

  有幾個因素似乎減緩了投機性資金流入中國的勢頭。其一是中國領導人多次闡明,在人民幣匯率改革問題上不會屈從于外界壓力,只有在對經濟造成的風險最小時才會考慮人民幣重估。國際社會也許已經領會了上述信息。

  近幾個月中國政府采取了各種行政措施,以阻止熱錢的流入,加強外匯監管,遏制城市房地產價格的飆升。房地產市場一直是投機性資金的主要流向。這些措施可能正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效力,不過目前還沒有正式的數據表明這一點。

  近幾周因美國利率上調,全球外匯市場中美元匯率大幅走強。對一些投機者來說,這也減少了人民幣升值的吸引力。

  最近中國與美國和歐盟間激烈的紡織品貿易爭端也似乎已經表明,中國屈服于貿易伙伴的要求、在近期就對人民幣重估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然而,熱錢流入中國的勢頭放緩將對中國貨幣政策造成何種影響,目前尚未十分明朗。部分分析師認為,這意味著中國很快將對人民幣估值的可能性更小,因為央行不再面臨如此大的流動資金吸收壓力。

  本周中國央行通過安排7天期回購協議、發行3個月期和1年期票據等公開市場操作,從銀行體系中凈回籠人民幣250億元資金。近幾個月央行每周凈回籠的資金一直在人民幣300億-400億元左右,而在2004年第四季度,每周凈回籠的資金最高曾達到人民幣1,000億元。

  不過,中國官員依舊重申,只有在市場投機氣氛減弱、波動風險降低的情況下,才會對人民幣重新估值。據此觀察,若流入中國的熱錢確已大幅減少,目前也許正是人民幣重估的時機。

  (賈寶紅 編輯)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標
口蹄疫疫情進展
高考最后沖刺
日本甲級戰犯罪行
二戰重大戰役回顧
諾貝爾獎得主來京
汽車笑話集錦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中國艾滋病調查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