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財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計劃于5月中旬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推出即期外幣交易,新政策有利于國內中小銀行參與外匯市場,擴大市場主體的覆蓋范圍。
據金融時報3月29日報道,日前,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宣布,計劃于5月中旬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推出即期外幣交易,在現有的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4個交易品種的基礎上,增加8種可交易的外幣對,即美元兌歐元、日元、英鎊、加元、澳元、瑞郎和港幣,以
及歐元兌日元。另外,9家銀行被選為做市商,安排新增的交易品種,其中有7家外資銀行和2家中資銀行,分別是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荷蘭銀行、荷蘭商業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中國銀行和中信實業銀行。
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建立十余年來,市場體制逐步健全,交易平臺不斷完善,在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加開放、更具彈性的匯率決定機制;在這一點上,我國現有的銀行間外匯市場顯然還存在不少缺陷,如交易品種有限、價格波動極小、交易多集中于美元等。這次監管部門擴大外幣交易品種并推出外幣做市商制度,對于推進外匯體制改革、增強我國外匯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都具有重要意義。新政策的出臺將給銀行間外匯市場帶來一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兩個層面。
從廣度上講,新政策有利于國內中小銀行參與外匯市場,擴大市場主體的覆蓋范圍。到2004年為止,銀行間外匯市場共有300多家會員,但大部分交易集中于數家大型銀行。為數眾多的中小銀行由于信用評級低,無法從境外行那里獲得交易額度,再加上他們持有的頭寸較小,因而在與國內占據壟斷地位的交易對手平盤時,只能被動接受不合理的價格。增加外幣對交易后,中小銀行不僅能夠直接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軋平頭寸,而且可以通過外匯交易中心從做市商那里得到比較公平的報價,降低平盤成本,提高他們參與市場的積極性,起到活躍市場、增加市場主體覆蓋面的效果。
如果說吸引中小銀行參與市場拓寬了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廣度,那么引入外幣做市商制度則可以挖掘市場的深度。此次推出的9家做市商都是國內外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他們通過判斷市場行情,根據自身意愿連續地在市場內報出貨幣價格和金額,其他市場參與者可在多個報價間理性選擇。這種機制一旦規范運行,可以大大改善銀行間外匯市場缺乏流動性的現狀,充分挖掘市場深度,使供求兩種力量達到均衡。外幣之間的大規模交易還可以間接影響到人民幣匯率,對于人民幣真實價格的發現具有前瞻性的意義。推出外幣做市商還有助于監管部門積累經驗,為今后建立人民幣做市商制度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應該指出的是,此次增加的交易品種僅限于即期,希望監管部門能夠以此為契機,盡早推出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遠期和掉期交易,使市場更加充分地反映出交易主體對匯率走勢的預期。同時,在控制中小市場參與者信用風險的前提下,放松對外匯交易必須有實需背景的要求,逐步發揮投機因素在實現市場均衡方面的作用,進而減少政府直接干預市場的力度和頻度,更多地采用通過商業銀行調控市場的間接手段。在具體操作方面,相關機構應該減化中間環節和手續,削減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切實履行市場經紀商的職責。總之,增加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品種并推行外幣做市商制度是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標志著人民幣匯率體系向彈性化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新政策的出臺還顯示出我國匯率改革的政策取向,即先完善制度,再放開市場,絕不是一蹴而就、簡單地調整幣值的問題。
(李建豐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