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財訊]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現在保持匯率暫時穩定是為金融改革爭取時間,為此,必須加速改革,解決中國經濟中的隱患,爭取早日實行更靈活的匯率機制。
據金融時報3月21日報道,中國銀河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撰文指出,一年來,中國政府一直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均衡水平上的穩定而努力。實踐證明,一個暫時穩定的人民幣匯率不但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同時對國際經濟也是利多弊少。然而,我們應
該十分清醒地看到,匯率的暫時穩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暫時”的“權宜之計”,而不是一個長期的政策。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談到人民幣匯率時強調,我們現在做的事,是為匯率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一,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和發展。第二,保持金融的健康運行。我們必須認識到,現在匯率暫時穩定是為金融改革爭取時間。我們要加速改革,解決中國經濟中的隱患,爭取早日實行更靈活的匯率機制。
近兩年來,由于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經常賬戶的盈余增加,以及國際收支的順差,使人民幣承受很大的外來的升值壓力。但是巨大的隱性的財政赤字提醒我們,國內經濟還存在極大的不平衡。人民幣匯率應該升值可能只是人民幣匯率“虛高”的假象。由金融體系的問題而產生的巨額隱性財政赤字和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使風險很大。匯率牽一發而動全局,不能輕舉妄動。
印度尼西亞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的教訓說明,沒有一個穩定的經濟和健全的金融系統,僅靠一個浮動的匯率,不但不能防止危機的出現,甚至會擴大危機的影響。印尼當時是東南亞國家中實行匯率浮動的國家,最初人們天真地認為該國不會出現其他周邊鄰國那樣的沖擊和遭遇,浮動匯率機制會自動地調節到一個合理的均衡水平。不幸的是,在危機的沖擊下,印尼的“浮動匯率”浮動了600%,從1美元兌2300多盧比變成1美元兌16000多盧比。銀行擠兌,社會動亂,政權更迭。增長的奇跡瞬間消失,不算死亡人數,亞洲金融危機帶給印尼的經濟損失絕對不比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嘯更小。
亞洲危機以及隨后的俄羅斯、巴西等一系列的金融危機告訴我們,在一個國家金融體制不健全,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和競爭能力沒有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開放金融市場采取浮動匯率并不能穩定經濟,甚至可能使潛在的金融危機變成現實的金融危機。這是我們體會溫家寶總理強調的“弄懂人民幣升值以后會出現的問題”背后的深刻含意。
中國金融體制和經濟結構的問題是明顯的。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放開匯率,只會引進更多的投機,國內外熱錢的大進大出,會使所有的內憂外患迅速暴露,激化矛盾,局面會變得更尖銳更復雜,無異于“引進危機”。
從長遠的觀點來看,真正均衡的匯率水平還是要由市場決定。匯率的穩定是暫時的。匯率機制最終要更靈活更市場化。
現在的“暫時的穩定”是為中國金融體制的改革,為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爭取時間。為這些改革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特別是要爭取在2007年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金融業全面開放承諾的時候,中國的金融系統能夠完成基本的改革,具備“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功力。所剩的時間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相比較,我們應該有強烈的緊迫感,必須搶時間,加速改革。
我們相信當大量金融問題得到處理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人民幣“虛高“的假象也會逐漸顯現出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會降下來。這將為人民幣真實匯率形成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
目前,首當其沖的是減小金融體系的風險。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壞賬、社保資金的缺口以及地方債務等問題,都是隱形的財政赤字。這些隱形債務一般有兩種方式來解決問題。第一種方式是政府發債,用政府信譽向老百姓借錢,把這些巨大的缺口補上。這種方式不會帶來大幅通貨膨脹,但是大量儲蓄填補隱形財政赤字,就會減少消費和投資,以犧牲經濟增長速度為代價。當經濟大幅下降后,人民幣的虛高幻覺也會消失,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會得到相應的舒緩。
第二種方式是通過中央銀行對問題企業提供再貸款解決問題。這種形式會加大貨幣的發行總量,帶來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這也是金融體制改革不可避免的成本和代價。通脹也會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人民幣回歸真實價值,去掉人民幣的虛高幻覺和假象,使信息更對稱,使市場的判斷更真實和準確,為靈活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條件。
加緊填補金融體系的大窟窿,可能是盡快釋放金融風險不得不為之的當務之急。然而,在注資的同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更需要爭取時間進行徹底的股權結構改革,建立嚴格的市場化公司治理結構和管理機制,建立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約束機制,向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金融經營模式轉變。要開拓中間業務,實現利率市場化,加強資金價格定價的核心競爭力,杜絕壞賬再生的根源才是治本之策。為了防范在金融體制改革制度建設過程中的道德風險,要牢牢把握原則,體制改革不到位不注資,注資了改革不徹底,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投資決策問責”的制度,堅決問責,才能真正“破釜沉舟”,達到“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之目標。
隨著經濟增長,一般收入水平的上升,中國出口行業正面對工資上漲的壓力。結構調整刻不容緩。如果再加上匯率的大幅升值,對企業無異于“雪上加霜”。
最近,由于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許多國際游資無利可圖轉而攻擊新臺幣匯率,海外資金源源涌入臺灣,新臺幣近期升值10%。臺灣企業家們疾呼“再升值中小企業要走光了”。臺灣工資水平高,新臺幣的大幅升值,造成臺灣經營環境日益困難。相關人士表示,臺灣出口產業“已經快受不了了”,希望臺灣當局立即捍衛新臺幣匯率,杜絕外資炒作匯率,維持臺灣企業國際競爭力,避免臺灣廠商出走。
我們看見,較高的勞動力成本與匯率升值同時發生的時候,出口行業的企業特別是出口行業的中小企業,內外交困幾乎無還手之力。對國際化游戲規則較適應的臺灣企業尚且如此,遑論中國那些低附加值的中小加工企業,更可能連招架之功都沒有。
所以,人民幣匯率暫時穩定,留給中國企業一些調整的時間。正如金融改革一樣,出口企業要抓住這一機遇,加速改革的步伐。國家有關部門可以對轉移到勞動力成本保持優勢的中西部地區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鼓勵出口企業選擇利用地區的發展差異,保持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以便在更靈活的匯率機制下,保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避免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
中國經濟中的另一個潛在的風險就是要防止房地產泡沫的惡性膨脹。炒作人民幣升值的結果之一就是熱錢的流入。房地產是熱錢流入的主要目標之一。房地產價格的不斷攀升與熱錢的流入的方向有密切關系。有調查顯示,某些沿海的樓盤在短期內轉手數十次。
熱錢大規模流進對房地產泡沫推波助瀾,而一有風吹草動,最有動機套現出逃的就是這些以人民幣升值為目標的投機性極強的資金。投機資金外逃時風卷殘云的瘋狂,不但會造成樓市的崩盤,還會對匯率造成貶值壓力,導致經濟陷入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
所以,對推動房地產的價格上漲的原因要密切關注,對熱錢帶動下的“強勁需求”要有清醒的認識。特別是這樣的“強勁需求”帶動的銀行貸款,不論是對供給方還是需求方的貸款,都會為房地產泡沫“助紂為虐”,最后讓銀行成為熱錢的“替罪羊”。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泰國一天之內宣布關閉58家銀行,絕大多數銀行對房地產的過度貸款成為其倒閉的直接原因。
我國房地產投資制度和稅收制度的不健全,讓投機者有可乘之機。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個防止房地產泡沫的機制,特別是對短期炒作的行為應課以重稅。
在熱錢推動房地產泡沫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之前,在金融體制還不健全不完善的時候,不合時宜地過早實行匯率浮動,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總而言之,當前人民幣暫時的穩定是改革的需要。我們應該十分珍惜這段寶貴的時間,加速改革,打一場改革攻堅戰,使中國金融體制更健全,經濟結構更完善,抗風險能力更強。與此同時,在體制和結構的改革中,人民幣的真實匯率也會逐漸形成。到時候,更靈活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實施就會水到渠成。中國的經濟發展無疑又能平穩地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李建豐 編輯)
|